第五章 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 287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 287
第二节 刘知几史论的历史价值及其理性主义 301
第三节 刘知几的无神论与进步的历史观 312
第四节 刘知几的学派 321
第六章 韩愈、李翱排斥释老的政治理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天命论 327
第一节 韩愈在唐代“党争”中的依违态度及其悲剧的政治命运 327
第二节 韩愈排斥释老的理论 334
第三节 道统说与性三品说的天命论的实质 344
第四节 李翱唯心主义思想及其实际应用 349
第七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战斗性格 358
第一节 刘柳的政治革新和刘柳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 358
第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特点 366
第三节 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 380
第四节 “二王刘柳”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进步性 394
第八章 李觏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哲学思想 402
第一节 李觏的平均土地思想及其对北宋中期的社会批判 402
第二节 李觏的礼论和易论 412
第九章 王安石的新学、变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 424
第一节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新学的学术地位 424
第二节 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修撰三经义和字说 437
第三节 新学基本著作和新学学派 443
第四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51
第五节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463
第六节 王安石的社会经济思想和熙宁新法 471
第十章 北宋唯心主义道学的形成 496
第一节 北宋道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496
第二节 司马光的天命论及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510
第三节 邵雍的唯心主义与退化的历史观 519
第四节 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思想 534
第十一章 关学学风与张载的哲学思想 543
第一节 关学的学风与张载哲学形成的社会根源 543
第二节 张载论“气”“两”及其思想的积极一面 548
第三节 张载的二元论及其陷入唯心主义的途径 554
第四节 关洛学术异同的争辩和张载的二元论 560
第十二章 洛学、蜀学及其唯心主义思想 569
第一节 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 569
第二节 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想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