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吴明童 1
第一章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1
第一节 民事纠纷 1
一、纠纷的内涵 1
二、法律纠纷 2
三、民事纠纷 5
第二节 诉讼程序 6
一、程序的内涵 6
二、法律程序 7
三、诉讼程序 10
第三节 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 12
一、社会纠纷的解决 12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必然性 13
三、我国的纠纷解决机制 21
第二章 宪法与民事诉讼程序 41
第一节 宪法与司法独立 41
一、司法独立的理论基础 41
二、我国司法独立的现状及其完善 50
第二节 宪法与审判公开 56
一、公开审判的溯源 56
二、审判的法理分析 58
三、公开审判的内容 62
第三节 宪法与接近司法 68
一、法律救助 69
二、律师代理 70
三、法律援助 75
第三章 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 81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界定 81
一、价值 81
二、法律价值 82
三、民事诉讼程序价值 83
第二节 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内容 87
一、公正 87
二、效益 97
三、民事诉讼程序价值与相关理论的关系 102
第四章 接近正义的运动——扩散型利益保护的程序 116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诉讼之探源 117
一、消费者问题的产生 117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 121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机制 122
一、各种解决消费纠纷方式的适合性 123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 127
三、消费者诉讼的特点 137
第三节 各国消费者诉讼制度之比较 139
一、集团诉讼 140
二、团体诉讼 144
三、小额索赔法庭 147
第四节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诉讼 149
一、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民事诉讼规定的现状与评价 150
二、内地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民事诉讼的规定与完善 154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民事诉讼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启示 169
第五章 证据制度与证据规则概述 179
第一节 西方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179
一、神明裁判制度 179
二、法定证据制度 180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181
四、现代的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182
第二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 183
一、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缺陷 183
二、我国证据制度的改革 184
第六章 证据的收集和调查规则 186
第一节 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 186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 186
二、举证责任分配的必要性 187
三、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 188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现状及立法建议 191
第二节 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 193
一、举证责任倒置的必要性 193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含义及特点 194
三、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诉讼 196
第三节 举证责任免除的规则 199
一、举证责任免除的含义 199
二、举证责任免除的情形 200
第四节 证据披露规则 203
一、我国证据披露制度的现状 203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披露方法 204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披露方法 206
四、我国证据披露规则的若干建议 207
第五节 自认规则 209
一、自认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209
二、自认的分类 211
三、自认的特征 213
四、自认的效力 214
五、自认的撤销与追复 215
六、关于我国自认规则的检讨与完善 216
第六节 专家证人 219
一、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 219
二、大陆法系的鉴定人制度 221
三、专家证人制度与鉴定人制度的异同 223
四、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结论的规定 224
五、关于我国设立专家证言的立法建议 226
第七节 证据调查 228
一、证据调查的界定及特点 228
二、证据调查的范围 231
三、证据调查的程序 237
第七章 提供证据的规则 240
第一节 举证时限 240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含义 240
二、限时举证的意义 241
三、我国现行立法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缺漏 243
四、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 244
第二节 证据交换 246
一、证据交换制度的含义及立法意图 246
二、我国关于证据交换制度的实施现状 248
三、制约我国证据交换制度合理运行的因素 249
四、构建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设想 251
第三节 证人作证 254
一、证人的资格及范围 254
二、证人的义务与权利 257
三、证人的法律责任 261
四、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263
五、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264
第八章 质证规则 269
第一节 交叉询问规则 269
一、交叉询问制度的概述 269
二、主询问 272
三、反询问 276
四、再主询问与再反询问 279
五、关于我国建立交叉询问制度的思考 279
第二节 客观性规则 280
一、传统的证据客观性理论 280
二、对传统证据客观性理论的质疑 280
三、证据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体 283
第三节 关联性规则 287
一、关联性的界定与含义 287
二、证据的关联性与证据的证明力 288
三、关联性与间接证据 289
四、关于我国证据关联性规则的评价 291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94
一、排除规则的概念与内涵 294
二、证据可能被排除的几种情形 295
三、非法证据的分类 296
四、构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298
第五节 传闻规则 300
一、传闻证据的概述 300
二、传闻证据规则的内容 305
三、传闻证据规则在大陆法系 308
四、关于我国传闻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 309
第六节 最佳证据规则 312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312
二、现代最佳证据规则的内容 314
三、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 315
四、最佳证据规则与书证优先规则 318
五、关于我国最佳证据规则的立法建议 318
第九章 认证规则 321
第一节 可采性规则 321
一、证据可采性概说 321
二、证据的可采性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322
三、关于我国可采性规则的改革建议 323
第二节 推定 325
一、推定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326
二、推定的法律意义 328
三、推定的基本分类 330
四、推定的效力 334
五、推定的构成要件 335
六、推定规则在我国的适用及完善 336
第三节 司法认知 339
一、司法认知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339
二、司法认知的对象 341
三、司法认知的效力 344
四、对我国司法认知规则运用的思考与建议 345
第四节 当庭认证 347
一、我国关于认证制度的认识分歧 348
二、两大法系关于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判断问题的简介 350
三、建构我国诉讼认证制度的思考 352
第五节 证明标准 356
一、证明标准的含义及其特点 356
二、证明标准的种类 362
三、关于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365
参考文献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