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庐山慧远与鸠摩罗什的佛学交流 9
第一节 庐山慧远与鸠摩罗什的生平 9
第二节 《大乘大义章》的时间界定 11
一、庐山慧远发问时间的界定 12
二、《大乘大义章》各章问答时间及问题意识 22
第二章 庐山慧远的大小乘观 57
第一节 鸠摩罗什的大小乘观 62
第二节 庐山慧远的大小乘观 77
一、《大乘大义章》中慧远的大小乘观 77
二、《大乘大义章》之后慧远的大小乘观 90
第三章 庐山慧远的法性、法身思想 98
第一节 慧远的法性思想 98
一、《大乘大义章》之前慧远的法性思想 99
二、《大乘大义章》及之后慧远的法性思想 108
第二节 慧远的法身思想 119
一、鸠摩罗什的法身思想 120
二、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 130
三、慧远法身思想的附属性质 170
四、慧远对佛教修行阶段的重视 183
第四章 竺道生著述的形成过程分析 199
第一节 《法华经疏》的形成过程 202
第二节 《大般涅槃经集解》道生注的形成过程 205
第三节 《注维摩诘经》道生注的形成过程 211
第四节 道生其他论著的成立 227
第五章 道生与僧肇的思想对比——以《注维摩诘经》为中心 232
第一节 《注维摩诘经》中道生和僧肇的注释方式 233
第二节 道生与僧肇的法身观 245
第三节 道生与僧肇的顿悟说 256
一、历史文献中道生顿悟说的差异 256
二、大小顿悟说与断烦恼 262
三、顿悟成佛义与佛性的历史与逻辑联系 275
第四节 道生与僧肇的感应思想 289
第六章 道生的佛性思想 297
第一节 阐提成佛说与佛性当有论 297
第二节 善不受报义 312
第三节 道生佛性说的其他方面 322
结语 从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变——道生与慧远的思想接点 330
参考文献 341
索引 356
后记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