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华镇农民的环保抗争 2
暴力抗争 3
依法抗争 5
抗乱式抗争 7
理论框架 10
怨恨与框释 10
动员结构 12
抗争机会 14
方法与数据 16
篇章结构 18
第一章 怨恨、框释与动员 21
“10·20事件”引发的怨恨 21
污染导致的怨恨 24
上访过程产生的怨恨 28
污染之痛、经济利益与抗争意愿 32
框释联合 37
第二章 政治机会与特殊群体机会 40
政治机会结构 41
政治机会运用 47
特殊群体机会 54
小结 63
第三章 动员结构:制度、组织与空间 65
村民委员会:合法动员平台 66
选举与抗争 66
村庄合并 68
选举动员 69
联票参选 72
解构回应抗争的结构 74
老年协会:主导动员结构 75
组织动员 76
能力、自主性与组织包容性 79
空间:辅助动员结构 83
小结 85
第四章 抗争表演与景观效果 87
抗争舞台 89
抗争表演 91
日常化 92
求清官 92
扰官员 94
咒酷吏 95
审奸商 97
惩叛徒 98
兴舆论 101
鼓民心 103
抗争景观 105
小结 115
第五章 情感工作 117
情感工作:一种抗争回应模式 119
关系控制 121
妥协应对 129
密集宣传 133
情难动众 140
小结 141
第六章 强力控制 143
警力控制 144
以法控制 151
面子、民心与法 154
强制拆厂 160
利用社会力量 162
小结 163
第七章 农民抗争的影响 165
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165
政策执行与政治学习 166
控制基层组织 169
改组老年会 169
约束村两委 171
地方干部的不满 173
对农民的影响 174
积极行动 175
选举参与 178
走出华镇 182
对村庄的影响 184
强势老年会 184
空巢村委会 186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90
小结 194
结论 195
农民的力量与政府的约束 195
调解模型与对抗模型 198
中国农民的环保抗争 200
附录一 203
附录二 205
参考文献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