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春秋 管仲撰 4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4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 5
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 7
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8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9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11
道之所用贵在其重 11
人情不二民情可得而御 1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3
辟则惠闭则颣 14
慎其所积 15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 15
国之亡以其长者 16
人主好佚欲 17
荣辱在为 18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19
闻贤而不举则殆 20
政者正也 22
不能废法而治国 23
贤人不至谓之蔽 24
上之所好民必甚焉 25
论人之要 26
称身之过者强 27
服于威杀然后从 29
利莫大于治 30
治莫贵于得齐 31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2
粟多则国富 33
主明 34
商君书&战国 商鞅撰 39
不拘陈规因势改革 39
治国三要法信权 44
弱民去虱 48
申鉴&汉荀 悦撰 58
治国四不要五要 58
五政详说 59
任贤十难 64
君臣之患二难二罪 65
人臣三罪忠有三术 66
义屈 67
中论&汉徐幹撰 73
心术以正己为本 73
虚心才能聪明 76
信行已谤慎友 81
人君之患多才艺而不识大体 84
政论&三国(魏) 刘廙撰 91
为政使吏清廉之道 91
识辨爱己者的效应 95
高高在上虽日月有所不遍 96
体论&三国(魏) 杜恕撰 101
人主得体与否种种 101
君子小人之分界 110
警惕左右有五恶 112
人主听察安危之机要 113
政要论&三国(魏) 桓范撰 121
为君九虑七恕难 121
为政务在正身 125
政善于内兵强于外 127
名声与考吏 129
直谏不顾己身之安危 132
典语&晋 陆景撰 139
人无全能得人在料其所长 139
人君华屋玉食不忘庶民饥寒 142
傅子&晋 傅玄撰 147
圣人崇仁推己以及人 147
祸莫大于无信 150
节吏厚禄致清之道 153
荣利之心不可绝求之以方 156
听言恕直 159
举贤 163
检商贾 168
法刑 171
安民 175
曲制 178
假言 179
矫伪 180
中说&隋 王通撰 186
天下之乱圣人在下 186
稽德则远 187
言不中行不谨辱也 188
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189
非至公血诚不能安 190
事君使人化人之道 190
先德后刑 192
邦家有社稷 193
导之以德 194
不登高不履危 195
古之仕也以行其道 197
禄以报劳官以授德 197
存我者所以厚苍生 198
舍其所争取其所弃 199
通变与执方 200
诗书盛而秦世灭 201
推之以诚镇之以静 203
大制不割 204
好成者败之本 205
贱物贵我君子不为 205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206
心与迹的区别与统一 207
以天下之身成天下之务 209
对与问 210
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 211
无咎者善补过 212
推波助澜纵风止燎 214
非仁义发中不能济 215
僮仆称其恩可以从政 216
帝制衰而天下言利 217
多言德之贼多事生之仇 218
远而无介就而无谄 219
不能仁则智息 220
同不害正异不殊俗 220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 221
在险而运奇不若宅平而无为 224
如之何可施为政 225
言有物而行有常 226
庄以待之信以从之 227
谦而无怨 228
天下无道圣人彰焉 228
人谋不臧咎矣夫 230
圆而不同直而不抵 231
动思恭静思正 232
绝由去媒谗佞远 233
好成人之美可以立 234
正主庇民之道 234
不广求故得 235
凝滞者智之蝥 236
乐贤者而哀不贤者 237
鞠躬守默斯人殆似 238
多言不可与谋 240
三有七无 240
先择而后交 242
不责人所不及 242
有不善争改 243
人事修而天地之理得 244
君子不为人之丑恶而辍其正直 245
非知之艰行惟之艰 247
德才兼备识亮齐推 248
乘之与革之 248
谠人容其讦佞人杜其渐 250
富而教之 251
君子服人心不服人之言 254
得时则行失时则蟠 255
至治之代法悬而不犯 256
动失之繁静失之寡 257
执其中者唯圣人 258
监察不止奸之府 259
帝范&唐 李世民撰 263
帝范序 263
君体篇 268
建亲篇 269
求贤篇 274
审官篇 277
纳谏篇 280
去谗篇 283
诫盈篇 285
崇俭篇 287
赏罚篇 289
务农篇 291
阅武篇 294
崇文篇 295
帝范后序 298
贞观政要&唐 吴兢撰 308
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雍蔽 308
草创与守成孰难 311
殷鉴不远 313
论九德十思 317
守天下难易 321
相惜颜面 322
阿旨顺情 325
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326
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328
有谠言直谏拭目当以师友待之 329
罪重于中钩任愈于管仲 330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32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333
君从谏则圣 335
明王思短而益善 337
魏徵论君臣一体 339
久妨贤路殊为不可 346
人臣进谏与冒白刃何异 348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350
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351
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352
未用其长惟见其短 354
人皆苦不自觉 354
若君自贤不可得 357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358
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359
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360
勿以小恶而不去小善而不为 361
魏徵进审官求贤之说 363
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370
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 370
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372
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373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374
魏徵论近君子而远小人 375
魏徵论德礼诚信乃治国之大纲 379
以欲从民者昌以民乐己者亡 384
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邪 385
不受人鱼其鱼乃存 386
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388
履忠正蹈公清长守富贵 389
治国守法事须画一 390
魏徵论明德慎罚居安思危 391
务弘仁义莫行诈力 397
常无懈怠各保其终 398
十渐之戒 399
帝学&宋 范祖禹撰 411
大学之要 411
民可近不可下 414
圣狂之分贵在务学 415
能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 416
治乱由于任人 417
君如盂民如水 418
明、威、断三字勿失 420
顺时修德其灾自息 421
葬者宜俭 422
嘉言无攸伏野无遗贤 423
天下皆吾赤子 425
重教化铸刑书 427
反身修德而不以愠怒加之 428
恶利口之覆邦家 429
州县提纲&宋 陈襄撰 433
洁己 433
平心 435
专勤 436
节用养廉 437
勿求虚誉 438
防吏弄权 439
防闲子弟 440
戒亲戚贩鬻 440
责吏须自反 441
吏言勿信 442
时加警察 444
三不行刑 445
疑事贵思 445
面审所供 446
详读案牍 447
通愚民之情 448
禁告奸扰农 449
告奸必惩 450
无轻役民 451
详画地图 452
差役循例 453
禁差役之扰 454
安养乞丐 455
疑似必察 455
事须隔问 456
廉则财赋给 457
整齐簿书 468
作邑自箴&宋 李元弼撰 463
正己与三莫 463
为政之要 464
为公与戒行 466
官箴&宋 吕本中撰 471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 471
常思有以及人 473
关防小人 474
难事勿辞 475
不可忽而不治 475
详读公案 476
清心省事为本 476
后生少年多为滑吏所饵 477
以暴怒为戒 478
沉思静虑 478
以尽心为急 479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 479
人之自私犹己之自私 480
务合人情 480
直不犯祸和不害义 481
但务着实 482
公罪不可无 483
不要两头探 483
百官箴&宋 许月卿撰 487
治乱之分 487
典学好师 488
慎行从敛 490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492
藏富于民 494
《春秋》不书无麦于夏 495
下情上通政是以永 496
为民守财勿能妄费 498
从谏如流 499
昼帘绪论&宋 胡太初撰 503
尽己篇 503
御吏篇 506
听讼篇 508
催科篇 512
理财篇 514
差役篇 517
赈恤篇 520
势利篇 522
远嫌篇 524
朱文公政训&宋 朱熹撰 529
谨行为刑 529
明号令严刑罚 530
宽政与严政 532
勿要喜出人罪以求福报 533
为官者需公字为先 535
为政须逐日结押不可拖下 536
勿以治国平天下为指掌之事 536
立大本溯源流 537
泉人怀之如父母 538
平易近民 539
思量到人所思量不到处 540
勿将官钱胡使 541
狱刑从宽必长奸惠恶 542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543
人命所系切勿宽弛 544
西山政训&宋 真德彦撰 549
正己之道未至爱人之意不孚 549
四事自勉 550
去其十害 552
贤与不肖在乎勉与不勉 554
必期于去民之瘼而后已 555
虚心无我乐于闻善 556
四事当勉 558
崇风教 563
三事忠告&元 张养浩撰 569
省己 569
克性之偏 570
戒贪 572
心诚爱民智无不及 573
法律为师 574
事不预知难以应卒 574
治官如治家 575
瘴说 577
禁家人侵渔 578
察情 579
弭讼 581
勿听谗 582
亲族之讼宜缓 583
别强弱 583
民病如己病 584
御吏 584
约束 586
省事 586
威严 587
先劳 588
勉学 589
劝农 590
恤鳏寡 591
戢强 591
存恕 592
狱诘其初 594
详谳 594
巡警 595
自责 596
多方救赈 597
预备 598
均赋 599
不可奴妾流民 600
各守涯分 601
宁人负我 602
处患难 603
分谤 604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604
郊迎新代 605
克终 605
不竞 606
不可自鬻 607
完归 608
轻去就 608
致政 610
进退皆有为 611
以义处命 612
求进于己 613
自律 614
示教 615
询访 617
按行 619
审录 621
荐举 623
纠弹 624
奏对 626
修身 627
用贤 629
重民 631
远虑 632
任怨 634
献纳 636
退休 637
治世龟鉴&元 苏天爵撰 643
为戒必于方盛之时 643
轻财而重民 644
人才者国家之基本 645
观大节必于细事 647
小人君子不可俱收并用 648
仇士良谈小人得志之方 648
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651
民生之休戚系于守令之贤否 652
养民之道在爱其民力 653
兴一利必有一害 655
以义方训子以礼齐家 657
圣学心法&明 朱棣撰 661
治业之成必由学问 661
为治莫大于敬天与得人心 663
人君应与天下同好同恶 664
勤其始虑其终 666
陶民于仁义纳民于道德 666
圣王于百姓保民如赤子 667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 668
择贤必取于众论 669
纳言广其聪明从善增其不及 670
礼者治国之纪乐者人情之统 672
敬大臣并非屈己 673
赏罚必得其当 674
刑虽主杀而实有生之道 675
生财必有道 676
富有天下亦必量入为出 677
勤则不懈廉则不污 678
内训&明 徐皇后撰 684
《内训》原序 684
德性章 690
修身章 693
慎言章 695
谨行章 698
警戒章 699
积善章 702
崇圣训章 703
事父母章 705
事君章 707
待外戚章 710
历代名臣奏议&明 黄淮 杨士奇撰 716
欧阳修论君主应去疑心 716
司马光陈论三德札子 718
贺邵谏乌程侯 719
宋绶乞勿以治平自怠 721
司马光论听言纳谏疏 723
江公望乞揽权断奏 725
傅尧俞论治性之道 729
司马光上殿札子 730
孙觉论人主当不为血气所变 732
王岩叟论为君难四事 734
王岩叟论《洪範》三德 735
吕公著论人君至诚至仁疏 737
廖刚论图治札子 739
刘行简进故事 740
曾肇论君道在立己知人 743
汪应辰进故事 749
杨万里请罢球马之娱 752
胡铨论持胜疏 756
彭龟年论刚断得失疏 759
袁甫论刚德疏 761
师旷五墨墨议 764
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 766
唐太宗治国要道公平正直议 767
魏徵论盛衰系于百姓议 769
魏徵论乱后易治 771
魏徵戒慎终议 774
魏徵论在治思乱当激懦夫立节 776
魏徵谏行私僻议 780
马周陈时政疏 781
康澄论六畏疏 786
陈彭年陈五事疏 787
范仲淹上时务疏 792
张方平论中书议事 793
张方平论治道先后 794
欧阳修乞令百官议事札子 795
司马光陈治要上殿札子 797
贾易论天下大势可畏者五 799
论人主力行果断 800
綦崇礼乞申饬百官札子 801
李纲上本政论 803
李光论治道札子 805
张嵲论君相之患 806
潘良贵论治体札子 808
范祖禹论立后 810
诸葛亮前出师表 816
陆贽论迁幸之由状 821
陆贽请抚循李楚琳疏 827
王十朋上殿札子(二) 831
范成大论日力国力人力疏 835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一) 837
吕望论为天下在富民 838
吕望与周公论爱民为治国之道 840
孔子论使民富寿之政 841
骆统论民户损耗疏 843
陆逊论得民则治失之则乱 845
包拯请罢天下科率疏 846
韩维论仁民疏 847
石介论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 848
陈公辅论致太平在得民心疏 851
李纲论以宽厚简易之政养民 854
汪应辰精对疏 855
汪应辰论爱民六事札子 856
王质论吏民札子 860
拜住论得民心 863
高斯德十月二十日进故事 864
张方平学校论 867
魏了翁论普求硕儒开阐正学 868
不忽木请遍立学校疏 872
贾谊说积贮 875
范祖禹论农事疏 877
王陵论得失天下在用人 879
陆游论作起士气札子 881
杨万里论冗官 883
黄黼轮对奏札 886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 888
赵天麟上太平金镜策 890
许衡论生民利害疏 892
魏文侯问李克置相 894
蔡戡论邪正 896
罗点论君子得志少小人得志多 899
赵天麟论考幽明 901
苏秦论无妒而进贤 907
赵普论责功较考 909
真德秀论破尚同之习 912
王觌论赏罚为大公之器 917
许翰论使贪者为我争 918
刘毅答晋武帝 919
孔伋论卫国事日非 921
权贵论魏征不以太宗为长君 922
柳公权以笔谏 923
朱光庭乞于求言诏书 924
王涣之论听言应天以实 925
韦嗣立积储疏 927
孙平设立义仓奏 928
王禹称请减百官俸奏 929
杜衍乞定常平制度疏 931
范祖禹乞收养贫民札子 933
陈靖论江南沿征钱物疏 935
杨绘论助役疏 936
张方平食货轻重疏 937
王安石上治财书 939
王觌论财用疏 941
范纯仁论发运均输状 943
唐太宗论起居官职责 944
陈藩谏桓帝校猎疏 945
太学生刘黻谏游幸疏 947
何晏谏修身慎习疏 949
晋平公问事于文伯 950
匡衡上导民以礼疏 951
李安道上修省以消灾异疏 953
包拯上赏罚疏 954
庞籍严刑疏 956
郑獬帝王论 957
叔向省役疏 959
历代名臣奏议选&清 赵承恩编选 963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札子 963
岳飞良马对 964
解缙大庖西室上封事 966
李朴论朋党疏 973
论郑贵妃不当封皇太后疏 977
海瑞治安疏 979
薛文清公从政录&明 薛瑄撰 987
居官七要 987
去弊当治其本 988
修政 989
持己有节 990
官守 991
立事 992
立法必行 994
待人 995
修身 996
处事当熟思 997
廉者有三 998
正大立心事求合理 999
敬民事 1000
爱民 1002
牧鉴&明 杨昱撰 1007
德才为政之本 1007
视民如伤 1008
歪风不可长 1009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1010
珍惜光阴凡事躬亲 1012
士当求进于己 1014
对症下药谨终如始 1015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1016
清勤为政 1018
多算胜少算 1019
求俭朴去奢靡 1020
多听逆耳之言 1022
动容貌正颜色 1024
治体之意 1025
各司其职各专其利 1026
为政贵在宽猛相济 1028
宽猛须有法度 1029
诚信为本清静为怀 1031
欲速则不达 1033
齐其政不易其宜 1035
贤者为治教化为先 1037
弦诵之声作礼义之俗兴 1039
为政以爱养民力为重 1041
讯狱应虚怀博尽 1042
善为吏者树德 1044
以成就人才为先 1045
事长官之策 1047
待僚属得尽人情 1048
律下之策使不忍欺为上 1049
视民若赤子 1051
救助困穷官吏为先 1052
惩治豪猾之道 1053
待权贵须履正奉公 1054
实政录&明 吕坤撰 1059
库官之职 1059
科甲出身 1061
太原谕属 1062
知州知县之职 1066
提学道之职 1070
救命会劝语 1072
小民生计 1073
有司杂禁 1075
兴复社学 1077
朋友之道 1078
清均地土 1078
编审均徭 1081
弥捕盗贼 1082
修理桥道守路府 1084
和处事情以息争讼 1086
纪善以重良民 1088
纪恶以示惩戒 1090
改过以宥愚民 1091
提刑事宜 1093
洁己爱民修政立事 1095
严明法纪申张正义 1097
修举学政 1099
兴教化淳风俗 1102
狱政序 1103
辨盗 1105
去伪斋集&明 吕坤撰 1111
省心纪序 1111
赵乾所《心政录》序 1113
与相国沈龙江座师 1115
识人与和衷 1118
答提学董定宇 1120
答给谏马见素 1123
仕箴四 1126
振扬风纪箴 1128
官扇铭 1131
抹布铭 1132
势利说 1133
知人难 1138
呻吟语&明 吕坤撰 1143
权变之道 1143
太平 1145
采纳善言 1146
官吏不要钱 1147
识见 1148
贫不足羞 1149
清议 1149
人品 1150
做官十戒 1151
四真 1152
心术 1152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 1153
彼我无苦而事有济 1154
秉政贵持平不贵一切 1155
听言 1157
势均必败 1157
五用 1159
思百姓之苦 1160
君子与小人 1161
各尽其能 1163
见识有四等 1164
做官人不可犯法 1167
奋发精神敛束意念 1167
民情生于便 1168
创业承平中兴 1169
固结民心 1170
势有时而穷 1171
行法三豫 1173
宇宙三纲 1173
得行与可行 1174
卖法 1175
干正经事 1176
行法要严 1176
世道三责 1177
执法 1178
协众心以济事 1179
惟天下之安而后乐 1180
君子做事要有建立 1181
官贵精不贵多 1182
用人与理财 1183
用人与养士 1184
责成 1186
居官五要 1187
民情不可郁 1188
同民心而出治道 1188
为政应行道理 1190
宁失不经 1191
做官难 1192
禁弊端 1192
惩劝小人 1193
有过与无过 1194
进言四难 1195
变法 1195
威以行理 1196
多事之秋与用人 1197
安危之机 1198
宇内三权 1198
良法须有良吏 1200
问察第一 1201
赏与罚 1201
治法与治人 1202
“公正”二字 1203
民不我信而非民之罪 1204
世态炎凉 1205
做人情之戒 1206
立法与生弊 1207
取士重词章之弊 1207
资政要览&清 爱新觉罗·福临撰 1214
察微章 1214
厚生章 1216
务学章 1220
爱民章 1223
窒欲章 1227
日知荟说&清 爱新觉罗·弘历撰 1234
万民从利必重教化 1234
网无纲则不张 1235
以天下之大为聪明 1236
必有保治之訏谟 1237
杨绾非拨乱救时之相 1239
逞己私拒直言祸延家国 1240
用贤而贤得展其才 1241
养民在择其牧民者 1242
英主未尝不假臣以权 1243
欲修王道舍穷经曷由 1244
先王之政固不可泥于必行 1245
以创兼守于光武见之 1246
经国大猷以义为利 1248
周官变更之法 1249
君相不言命 1250
博遵古之美名何益 1251
藏富于民藏谷于社 1252
当赈而赈救焚拯溺 1254
惟知利国不知利民 1254
轻刑被笞至死仁者不忍 1256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1257
文武相济刚柔互施 1258
虚心则受益孔多 1259
事天之谦用人之谦与莅政之谦 1260
曲蘖盐梅和而不同 1262
以诚行之至简至易 1263
告父母以杀其子虽愚人不为 1265
忧勤则业成骄肆则业坏 1266
无时不慎无事不慎 1267
有仁然后可以成其为人 1268
教学必因其人而答之 1269
君子为学顺之以自然 1271
不求人知而人自无不知 1273
君子之见远而虑大 1274
君子淡以成 1275
以大公至正之心彰善瘅恶 1276
外暂而内恒 1277
不嗜杀得之损仁厚失之 1278
治天下在用人能尽与不能尽 1280
魏徵能去之太宗能察之 1281
毋以治天下惟在文而不在武 1282
张居正有大过人之才 1284
于清端政书&清 于成龙撰 1291
吏得其人诸务毕举 1291
待百姓告官之策 1293
图治大要在于用人行政 1295
国家之安危在于人心之得失 1297
禁送节礼谕 1298
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1299
莅政摘要&清 陆陇其撰 1309
视事之初先务四事 1309
待上官宁勤毋怠 1310
待僚寀当以诚感毋以势争 1313
治无大小得人为急 1315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1316
为官须清、练、平 1317
从政遗规&清 陈宏谋撰 1321
俭廉寡欲 1321
任职当不计难易 1323
有弊当革 1323
用人之要 1324
梅挚五瘴说 1325
处事须得中 1326
宽厚而分限严 1327
以慈母待小儿喻官待百姓 1328
人情险易难知 1329
勿遽喜遽忧 1330
王守仁南赣乡约 1331
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 1333
耿定向耐烦说 1334
张鼐却金堂四箴 1338
宁得罪上官毋得罪百姓 1340
范仲淹赈荒良策 1340
曹彬体恤下情之微 1341
学之力 1342
只见道理不见刀锯 1343
王安石吝于改过 1344
叶梦得救灾收弃儿 1345
荒岁寺僧建塔 1346
盛怒之害 1347
嫉贤心理种种 1348
功业俱以相翼而成 1349
好谀之弊 1351
商鞅吴起之偏 1352
要善择守令 1354
纵意成习 1355
乡绅体面 1356
顾炎武论廉耻 1357
年少得官勿自喜 1359
人才是国家的元气 1360
富贵不可不惧 1361
思前思后知足知俭 1362
多得不义之财非福 1362
息民争斗 1363
居官易蹈者六 1365
利在一身勿谋 1365
见长见短 1366
戒一念之贪 1367
戒恼怒 1368
廉吏不执 1368
四鉴录&清 尹会一撰 1374
汉文帝以德化民 1374
君善改过臣不为佞 1376
人君当以推诚御物为主 1378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1380
龚遂治渤海便宜从事 1382
唐太宗贱货贵德 1383
诽谤与否孔僖自陈 1385
慎择左右开通言路 1387
贾山直谏汉武帝 1389
纳谏之道诚信为上 1391
勿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1396
君若疑臣臣即离心 1397
隋炀帝拒谏自负 1399
李克论相 1401
为官当知其任 1403
诸葛亮乐闻己过 1405
勿以同升为树私 1408
黄霸为治天下第一 1410
君子为政诚之为贵 1411
夏侯胜独驳诏书 1412
陆喜论士 1415
审时行义立身之本 1416
马援教侄子 1418
膏粱子弟学宜加勤 1420
大才不当小就 1421
朝有直臣天下太平 1423
长孙皇后之懿德 1425
楚嫒以行礼为适志 1426
图民录&清 袁守定撰 1431
为民即是效忠 1431
以敬为本 1432
官称父母 1433
保民宜民 1433
保障 1434
宽 1435
宽简之义 1436
须省事毋滋事 1437
烦扰之病 1438
勿以小察伤大道 1438
官体 1440
谦 1440
五字诀 1441
不贪为宝 1442
以禄易贿以贿易身 1443
有所好即受病 1444
勿染陋规 1445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1445
衣取章身宜众 1446
勤 1447
耐烦 1448
官怠于有成 1449
勿挨事 1449
官欲出不欲藏 1450
去思碑 1451
查灾必亲至其乡 1452
采谤言以改过 1453
上下之情必通 1454
善补地方之所不足 1455
以身先民 1456
治民如治病 1458
官自尊则不尊 1459
勿烦文告 1460
不切切遵教令乃善于遵教令 1460
律例必熟习 1461
居是官当思死是职 1462
大器小器之辨 1463
言动不可不慎 1464
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清 汪辉祖撰 1469
为幕须尽言尽言须易退 1469
欲行吾志先须立品 1471
幕客须不卑不亢 1472
幕中存心省事为上 1473
佐治须静心方能为人着想 1474
官之不信咎半在幕 1476
自立为主 1477
公事应秉正自持 1478
与受须分明 1479
处久交更难 1480
宾主不可忘形 1481
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学治说赘&清 汪辉祖撰 1485
为治须尽心 1485
一著错满盘输 1486
幕道之变贤友难寻 1487
亲身习练公事 1489
勿受书吏陋规 14900
舍己徇人断断不可 1491
要人不可为 1493
私人尤不可为 1494
职不可恋 1495
受恩之名最不易处 1497
欲尽吏职非久任不可 1498
礼士为行政要务 1499
治以亲民为要 1501
民气宜靖悉心抚字 1502
官须自做 1504
莫用三爷 1505
子弟不宜轻令随任 1507
暇宜读史 1509
不节必贪 1510
勿使家人有居官之乐 1511
勤在以渐以恒 1512
勿以私人为耳目 1513
办赈勿图自利 1514
清不可刻 1516
申明上下易隔之故 1517
治贵实心尤贵清心 1518
勤怠之分 1519
牧令书辑要&清 丁日昌辑 1524
李绂与泰安各属 1524
沈起元循吏约 1527
陈宏谋申饬官箴檄 1531
谢金銮居官致用 1535
程含章与山左属官书 1536
聂继模诫子书 1538
朱性斋作吏管见 1543
胡衍虞居官寡过录 1545
袁枚答门生王礼圻问作令书 1547
何士祁论亲族宜周恤 1550
何士祁论事上 1551
陈宏谋整饬官方檄 1552
朱性斋论吕新吾刑戒 1555
周镐上制军条陈利弊书 1557
曾镛答汪方伯书 1562
后记 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