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前言 7
第一章 再现时空的艺术综合体——全景画 13
第一节 全景画诞生的时代 13
第二节 可以进入的“空间”——全景画 15
一 连续图像的叙事方式 15
二 观看方式的特殊性 16
三 全景画所体现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18
第三节 中国全景画发展综述 18
第二章 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的全景画 21
第一节 全景画馆的外观形态与含义 22
第二节 建筑形态与全景画“幻象空间”的产生 24
一 在环形空间中感知“全景” 24
二 “等距离观看”与建筑尺度 25
第三节 建筑尺度与画面尺度的比例 26
一 国内全景画馆规模的设计变革与突破 27
二 全景画馆建筑高度要求和建筑技术的影响 29
三 国内全景画馆的建筑规模数据 31
第三章 构成全景画的综合要素 35
第一节 超乎想象的大画布 35
一 全景画布的材质工艺 35
(一)亚麻画布的使用 35
(二)苎麻画布的使用 36
(三)全景画布的加工制作 37
二 全景画布的安装 38
(一)上、下固定环的设计 39
(二)卡具、绳索对画布的固定 43
(三)画布的重量和吊装方法 45
(四)其他因素 46
三 全景画布的基底制作与材料工艺 47
(一)画布对基底的选择 47
(二)画布涂层材料与制作 47
(三)绘画颜料用量与绘制工具 49
第二节 全景画中的造型艺术 51
一 全景画的绘制方法和程序 51
(一)环形空间中的画面构图 54
(二)草图和创作 55
(三)从草图到大画布 59
二 地面塑型的设计和制作 63
(一)全景画的观看视点与地面塑型的关系 64
(二)画面景物与地面塑型的衔接 66
(三)地面塑型与画面衔接中的透视关系 69
(四)仿真模型、道具与画面的衔接 72
(五)地面塑型与画面的色彩协调及颜色处理 75
(六)地面塑型制作的材料使用 77
第三节 全景画中的“非艺术”功能设施 81
一 需要“被忽略”的伞形顶棚 81
(一)伞形顶棚与全景画的边缘消失 81
(二)隐藏光源和其他功能设备 82
(三)有效地消除部分噪音 84
二 伞形顶棚的形态和功能意义 85
三 伞形顶棚的尺寸设定 86
(一)伞形顶棚的尺寸与画面的距离要求 86
(二)伞形顶棚的尺寸设定与照明的关系 88
(三)伞形顶棚的尺寸设定与观众的心理感受 88
四 伞形顶棚的制作安装和技术要求 90
(一)伞形顶棚材料与工艺技术的改进 90
(二)自重与承重 91
五 作为观看立足点的全景画看台 92
(一)观众看台边缘到画面的距离与纵深感 93
(二)看台下方中空部分容纳的旋转通道 93
(三)看台的设计与直径要求 95
(四)看台高度的产生 96
(五)可以旋转的看台 97
第四章 科技进步改变了传统观念中的“画” 101
一 现代全景画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102
二 全景画照明光源的改变与灯具的使用 104
(一)对主题情境的光色模拟 106
(二)灯具与照明方式 108
三 音效模拟和音响设备 111
(一)音效中背景乐曲的作用 111
(二)音响设备和技术 112
四 多媒体与现代全景画 113
(一)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全景画中的应用 114
(二)多媒体技术与全景画艺术结合的发展趋势 119
第五章 全景画的维护与改造 121
一 全景画的日常维护 121
(一)定期清除画面与地面塑型上灰尘及其他有害漂浮物 122
(二)控制全景画馆内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123
(三)做好建筑物的防雨、防渗漏工作 124
二 国内全景画的改造 125
(一)《攻克锦州》全景画的综合改造 125
(二)《莱芜战役城北围歼战》全景画的全面改造 127
附图 137
1 《攻克锦州》 138
2 《清川江畔围歼战》 140
3 《莱芜战役城北围歼战》 140
4 《赤壁之战》 142
5 《鲁西南战役郓城攻坚战》 144
6 《济南战役城区攻坚战》 146
7 《锦绣中原》 148
9 《井冈山斗争》 151
8 《淮海战役》 151
后记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