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1946年——1982年) 1
1946年—1955年 3
下卷(1946年——1982年)《波罗的海》(译著)亨利希·海涅 3
哈尔兹山旅行记 14
波罗的海 29
第一部 29
1.加冕 29
2.黄昏 30
3.落日 31
4.海滨之夜 33
5.波赛顿 36
6.宣言 39
7.夜里在船舱里 40
8.暴风雨 43
9.海平静了 45
10.海里的幻影 46
11.涤罪 49
12.和平 50
第二部 53
1.向海洋敬礼 53
2.雷雨 56
3.沉了船的人 57
4.落日 59
5.奥西尼特斯之歌 61
6.希腊的神祇 64
7.问题 68
8.凤 69
9.回声 69
10.晕船 70
11.在海港里 73
12.收场语 76
奴隶船 78
西利西亚织工 85
路易皇帝赞歌 87
两个掷弹兵 89
消息 91
夜思 92
追记 95
〔附录〕谈海涅 96
《出发集》 113
第一集 113
出发点 113
范明枢先生 118
向海洋 127
书 132
十日记 136
1956年—1965年 149
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 149
颂《灯塔》 155
第二集 158
爱祖国 158
真理的发扬 162
重读《乱弹及其他》 168
理想与劳动 177
文学——教育的有力武器 185
谈业余写作 194
后记 198
集外 201
人民是正统 201
人民的胜利万岁 217
把戏(杂感) 221
文艺的阶级性 225
介绍《东北文化》 234
记东北大学学习代表会议 237
我们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阶段工作总结) 242
让我们为新的一年欢呼 254
社会在前进 256
揭穿丑剧,制止逆流 260
“眼高手低” 263
为人民政协欢呼 265
延安—毛主席在这里度过不平凡的13年 267
《北极星》 279
北极星 279
齿轮和螺丝钉 285
天下第一山 290
延安 295
记一辆纺车 298
菜园小记 303
歌声 307
窑洞风景 312
天安门广场 317
记列宁博物馆 321
怀剑三 326
火车,前进! 329
难老泉 335
猎户 341
从实际出发 347
“早” 352
春秋多佳 356
一种《杂字》 359
写作杂谈 364
多写些散文 369
集外 375
记海涅学术会议 375
试谈文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382
监督岗 395
“因陋就简” 397
1977年—1982年 400
谒列宁——斯大林墓 400
向煤矿工人致敬 403
钢铁的长虹 404
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07
歌唱青春——剧本《青春之歌》读后 414
读《迷路记》 420
敬礼,志愿军 423
游记也要厚今薄古 425
劳动在天安门 427
文风不是私事 429
读《木兰诗》 431
读《沙田水秀》 435
中学语文的选材标准和范围 438
是否提倡学生多写诗?(书简) 443
工作的教科书——读《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447
跳女吊 459
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要结合 465
《野牛寨》 468
一颗巨星——雷锋同志赞歌 472
天安门的哨兵 474
谈看图识字的图——耕读小学教材问题研究 480
文图并茂 483
《忘年集》 489
无花果(代序) 489
岗位 500
忘年 504
雷雨里诞生 510
英雄乡 513
我所知道的老艾同志 516
作家·教授·师友 523
攀金顶 527
回春 531
归来 535
打前站 539
布衣 545
附:复沈文 548
天涯 552
访南糯山 556
“鹰” 559
第二次到上海 563
《羽书》飞去 567
问路 572
百零一花——谈刘岘木刻 576
经验(代后记) 579
集外 587
无题 587
水调歌头——为总理逝世周年作 588
青玉案——再悼周总理 589
那达慕即景 590
写真情实感 591
“征稿”一议 593
趁年轻的时候 595
就《歌声》答问 601
复来信 607
《初中学生作文选》序言 610
谈语文教学 612
《南泥湾》的写作 621
《啄木鸟又飞了》序 624
《烟尘集》再版后记 627
西双版纳杂咏(一) 629
西双版纳杂咏(二) 630
西双版纳杂咏(三) 631
《散文名作欣赏》序 632
诉衷情 634
办平民学校 637
关于教材的几点意见 641
赞《诗刊》“新人新作” 645
《特级教师笔记》序 647
重在实践 650
贝叶 655
一封复信 659
悼宋庆龄 661
且说考试 662
钥匙 667
给《青春》编辑部的信 670
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 675
读是为了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范文读本》序 677
散文,应当提倡一下 679
编后记 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