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探讨 3
公理观念下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3
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 17
“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 38
现代汉语数范畴说略 57
名词的比喻义与名词、非谓形容词的界限——兼谈“金、银”的归属 70
单音词指称与陈述相互转化的标记模式和语义类型——兼谈单音词的词汇地位 78
语义在次范畴确定中的自足价值 92
扩展法和汉语成词的理论基础 100
语境的范围及其在语法分析中的作用 104
二、微观研究 113
大语气词“大……的”说略 113
关于“VP的3”的第三种类型 120
“爱咋咋地”的构式特点 130
给予类双宾句的共性和类型 137
也说“还”的基本义 153
汉语中存在“‘名’修饰‘形’”结构 179
“X倒是X”小句及其对答联系项功能 187
“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 214
重读《“还”和“更”》并论“还”和“更”的构式比较 236
“副+名”的产生原因与未来走向 256
数词表示概数的两种句式 276
“都”的指向目标补议 281
口语句式“W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 284
“也”字独用语篇衔接功能的视角化阐释 297
“也”字源流考察的主观化视角 307
三、汉字探源 323
汉字超出理论数量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323
汉字走上形声化道路的社会文化原因 328
四、语言规范 339
文化传统与“的”“地”“得”的分与合 339
中小学教材中的语法、语篇问题与解决方略 346
关于中学标点符号教学问题 358
五、社会语言 371
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异说 371
语言拜物教及其使用的社会心理——语言禁忌和隐语 375
评《中国句型文化》——兼论近年来文化语言学的论争 451
红花莫拒绿叶扶——就编辑加工的语言问题同张中行先生商榷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