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国原始哲学精神 3
中国原始民族哲学心灵状态之形成 3
中国原始民族哲学思想之特征 14
一、宗教思想 14
二、政治思想 18
三、道德思想 20
中国科学与宗教不发达之古代历史的原因 24
中国古代民族之凝合意识 54
一、导论 54
二、宗教意识、道德意识与政治意识 56
三、封建意识与宗法意识 62
四、艺术意识与经济意识 65
五、历史意识与文字意识 67
六、结论 71
论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与儒家天道观之关系兼释中国哲学之起源 76
一、问题之提出 76
二、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怀疑论无神论之思潮为非必须经过者 79
三、原始天神观念与儒家天道观念之异同 83
四、对天神之报恩意识为由天神观念至天道观念之转变关键 85
五、普遍的道德精神之重视为完成天神观念至天道观念之转变者 89
六、由天道观念至体天道法天道之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 92
七、论天神观念中之至善的形上实在信仰之保存于孔孟之天道观念中 95
八、总论中国哲学史之发展途程与西方印度之不同 100
第二编 孔子的地位与精神 105
孔孟精神 105
孔子诛少正卯问题重辩——兼答四近楼主附答仲简 107
至圣先师孔子二千五百年纪念 115
论孔学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引义 124
略释孔门言恕 131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 138
一、导言 138
二、先秦诸子之渊源于孔子、孔子弟子,及诸子对孔子之推崇与孔子在中国学术文化之原始地位 139
三、晚周秦汉之儒学,汉代之纬学、史学,与孔子地位之进一步的形成 144
四、魏晋玄学家之以孔子为圣人之标准,及孔子在佛道二教中之地位,与魏晋至隋唐之文学家对孔子之尊崇 150
五、宋明儒者之民间兴起,以匡扶世运,及孔子之至圣先师地位之确定 155
六、孔子在清代学术文化中之地位,及清末以来之贬抑孔子地位之说之衍成,与其说之谬误 158
七、结论及余论:孔子与中国文化生命之一体性 162
附录:《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附录部前言 168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之地位如何形成——在孔圣堂中小学、孔圣会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词 170
重申“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之原始地位” 174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在台湾师范大学演讲词 179
第三编 先秦两汉中国哲学精神 187
《易传》之哲学浅释 187
孟子性善论新释 194
《易经》经文所启示之哲学思想 203
汉代哲学思想之特征 214
一、元气,气 216
二、宇宙之初之道 219
三、玄 221
四、阴阳 222
五、五行 225
六、五行系统、八卦系统及律历之融合 227
七、调和孟荀之性论 228
八、教刑之并重与三纲之确立 229
九、自人之躯体论天人合一说 230
论墨学与西方宗教精神 232
略辨老庄言道之不同 242
略谈先秦两汉思想的中心问题 253
先秦 253
两汉 256
第四编 佛教与中国哲学精神 261
佛学时代之来临 261
略说中国佛教教理之发展 269
一、导言 269
二、空宗与僧肇 270
三、法相唯识宗精神与中国佛学诸宗 277
四、天台宗 280
五、华严宗 283
六、禅宗 285
谈中国佛学中之判教问题(为中国文化学院哲学博士班及台湾大学哲学硕士班讲) 290
一、佛学之入中国之因缘 290
二、判教之价值 294
三、吉藏、智?、法藏之判教 296
四、《法华》《华严》二经之对比问题 299
五、佛性有恶与否之问题 302
六、圆教之标准及法性无明之即与不即问题 304
第五编 宋明理学精神 311
泛论阳明学之分流 311
张横渠之心性论及其形上学之根据 326
一、张横渠思想在宋明理学中之地位 326
二、张横渠之论心与禅宗之人心观 327
三、气之意义之现代的解释 331
四、张横渠之虚气不二论 333
五、心之性情之意义 338
六、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340
七、结论 344
《罗近溪之理学》按语 345
王龙溪学述 346
一、前言 346
二、知识意之辨 347
三、良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之后更无已发义 348
四、自信凝翕与先天正心之学 350
五、良知与无生死超生死及良知之范围三教 353
六、结论 356
略述明道之学及其与横渠之学之不同 358
论性 360
言仁 364
定性 367
略述伊川之学 371
张横渠学述要 379
一、天道与气 379
二、象与神化 382
三、性、命与心 384
四、诚明至命与对天地之继志述事 387
晚明理学论稿 390
述江右王门学(聂双江与罗念庵) 390
王塘南与王一庵 394
晚明王学修正运动之起原 399
顾宪成与高攀龙 402
略述刘蕺山诚意之学 412
白沙在明代理学之地位 432
朱子与陆王思想中之一现代学术意义 441
阳明学与朱子学 448
略谈宋明儒学与佛学之关系 460
略谈宋明清学术的共同问题 469
第六编 总论中国哲学精神 481
中国哲学精神价值观念之发展——参加夏威夷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 481
一、精神价值之释义 481
二、儒家道德教训中之精神价值与“自我寻找”之主要观念 484
三、(一)人性为善,(二)天,(三)心,(四)人人皆可成圣成贤 489
四、道家之精神价值 493
五、补足中国哲学之佛家观念 498
六、宋明理学价值意识之新方向 499
七、晚近三世纪之精神、社会与自然价值 501
中国方法论中之个人与世界——参加夏威夷第四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论文 504
引言 504
一、透过类名、指涉、时空定位与相关之思维而认知个人为客观存在并为世界之一部分 504
二、视为自觉道德主体之个人与此一主体所视之世界 508
三、在心之虚与容中与在明与神中所超越之个人与世界 512
四、透过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而彼此超越而又内在之个人与世界 514
中国思想中对“言”“默”态度之变迁——新亚研究所第七十四次学术演讲讨论会讲词 523
略谈中国思想中之自然观——参加一九七四年东京“世界文化交流会”第二次会议论文 535
一、西方思想中之Naturc之三种意义 535
二、中国之“自然”与“性”之字原的意义 537
三、道家之顺自然之思想 538
四、自然自生,与超自然与自然之合一 539
五、超自然即由自然之自己超越而见,及其内在于人性 540
六、儒家对“自然”“人性”与“文化”三者通贯观 541
中国人文世界之礼让精神——在复礼兴仁学会第十六期学术演讲会讲词 545
上下与天地同流——关于中国哲学研究与治学态度答问 549
说中国人文中之报恩精神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