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传统社会:明至清中叶的贵州经济(1413—1842) 3
第一章 贵州的环境、资源与明至清中叶时期的生产方式 3
第一节 贵州的资源与环境 3
第二节 明清时期贵州人口增长 26
第三节 清中叶以前贵州的生产方式 36
第二章 明至清中叶时期贵州的农业经济 43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及其成就 43
第二节 山区及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 55
第三节 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趋势 62
第三章 明至清中叶时期贵州的工商业 67
第一节 手工业发展概况 67
第二节 官府与工商业的发展 83
第三节 市镇经济的发展 90
第四章 明至清中叶时期贵州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99
第一节 财政收支情况 99
第二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 109
第五章 明至清中叶时期贵州经济发展特征 115
第一节 政府经济政策对贵州经济的影响 115
第二节 贵州经济发展特征 124
中篇 冲击与回应:近代贵州经济(1842—1949) 135
第六章 外力冲击下贵州经济的近代转型(1842—1911) 135
第一节 邻近各省通商口岸开辟对贵州经济的影响 135
第二节 外力冲击下的贵州农村经济 137
第三节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与转型 147
第四节 近代工业的开端 151
第五节 财政收支的变化 156
第七章 贵州经济近代化的展开(1912—1936) 164
第一节 新式交通、通讯事业的兴起 164
第二节 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175
第三节 商贸业及市场的发展 182
第四节 金融近代化的兴起 191
第五节 农业近代化步履艰难 195
第八章 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暂时繁荣(1937—1945) 208
第一节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大调整 208
第二节 工厂内迁及工矿业蓬勃发展 216
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发展 235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57
第五节 商贸业与金融业的繁荣 269
第九章 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夕贵州经济的衰落(1946—1949) 278
第一节 工商业的衰落 278
第二节 财政金融的崩溃 282
第十章 近代贵州中心城市贵阳的兴起与发展(1842—1949) 287
第一节 贵阳市正式建制 287
第二节 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人口增长 289
第三节 近代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 294
下篇 现代化的开端:当代贵州经济发展(1949—2012) 303
第十一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经济发展条件(1949—1952) 303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经济发展的基础 303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贵州工商业的调整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316
第十二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1953—1957) 332
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3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48
第三节 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与多种物资的统购派购 354
第十三章 缓慢发展的贵州经济(1958—1966) 364
第一节 “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364
第二节 贵州经济的调整与恢复发展 388
第十四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贵州经济现代化的徘徊(1966—1978) 409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贵州经济与“三线”建设 409
第二节 徘徊中前进的贵州经济 420
第三节 1958—1978年贵州经济发展水平 425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1979—1984) 43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435
第二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46
第三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53
第十六章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行(1985—1991) 461
第一节 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起步与双紧政策的实施 461
第二节 巩固、消化、补充、完善已出台的改革措施与再度紧缩 478
第三节 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同时加速 484
第四节 治理整顿与经济形势的好转 490
第十七章 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积极的经济政策(1992—2000) 503
第一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改革目标的确定 503
第二节 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506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全面高涨 517
第四节 扶贫开发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534
第十八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改革开放与发展(2001—2012) 546
第一节 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对策 546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556
第三节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贵州经济发展 570
第十九章 新中国建立以来贵州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趋势 586
第一节 贵州经济增长的路径、阶段 586
第二节 贵州经济增长与后发赶超路径 593
结语 607
后记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