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兆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6759304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医药院校高职高专创新教材之一,依照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卫生部相关执业考试特点,根据相应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本书本着“理论适度够用,技术应用能力突显”的原则,注重培养医药卫生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合医药卫生高职高专、函授及自学高考等相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2

第一章 绪言 2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2

一、免疫的概念 2

二、免疫的功能 2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3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3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3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3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3

第二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5

第一节 屏障结构 5

一、体表屏障 5

二、体内屏障 6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6

一、吞噬细胞 6

二、树突状细胞 8

三、自然杀伤细胞 9

四、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9

第三节 补体系统 10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0

二、补体的激活途径 11

三、补体系统的调节 14

四、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15

第四节 细胞因子 16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6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17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8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19

第五节 固有免疫应答 20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20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20

第三章 抗原 22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22

一、异物性 22

二、特异性 22

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23

第二节 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因素 24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24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24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24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25

一、根据抗原基本性能分类 25

二、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25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及医学意义分类 26

四、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27

五、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27

六、超抗原与免疫佐剂 28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29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9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9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 30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1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1

第二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32

一、IgG 32

二、IgM 32

三、IgA 33

四、IgD 33

五、IgE 33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和人工制备抗体 33

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3

二、人工制备抗体 34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36

第一节 HLA复合体 36

一、HLA基因复合体的结构 36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性 37

三、HLA基因复合体的命名 38

第二节 人类MHC 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 38

一、HLA分子的结构 38

二、HLA分子的分布 40

三、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40

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 42

一、HLA与器官移植 42

二、HLA与疾病 42

三、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42

第六章 适应性免疫系统 44

第一节 免疫器官和组织 44

一、中枢免疫器官 44

二、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45

第二节 T淋巴细胞 47

一、T细胞表面标志 48

二、T细胞亚群及功能 49

第三节 B淋巴细胞 50

一、B细胞表面标志 50

二、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51

第四节 抗原提呈细胞 51

一、APC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52

二、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52

第七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54

第一节 概述 54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和特点 54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54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55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55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55

二、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56

三、T细胞的效应功能 57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58

一、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 58

二、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 59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9

第八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61

第一节 免疫耐受 61

一、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61

二、免疫耐受的机制 62

三、免疫耐受及临床医学 62

第二节 免疫调节 63

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63

二、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64

三、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64

第九章 超敏反应 6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65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65

二、发生机制 67

三、临床常见疾病 68

四、防治原则 69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69

一、发生机制 70

二、临床常见病 70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71

一、发生机制 71

二、临床常见病 7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73

一、发生机制 74

二、临床常见病 74

第十章 免疫学检测与防治 76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 76

一、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试验 76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测定 79

第二节 免疫学防治 80

一、免疫预防 80

二、免疫治疗 8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86

第十一章 绪言 86

第一节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86

一、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86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86

三、医学微生物学 87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87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87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87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88

第十二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8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9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89

二、细菌的结构 91

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 96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96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97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97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99

四、人工培养细菌 101

第三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02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03

二、细菌的致病性 104

三、抗细菌免疫 107

四、细菌感染 107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09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10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11

三、细菌基因型变异的机制 114

四、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115

第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17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17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17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18

三、病毒的增殖 119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21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22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22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123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123

四、抗病毒免疫 124

第十四章 其他微生物的基本性状 127

第一节 支原体 127

一、生物学性状 12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8

第二节 螺旋体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0

第三节 衣原体 130

一、生物学性状 13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第四节 立克次体 132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4

第五节 放线菌 134

一、生物学性状 1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5

第六节 真菌 135

一、生物学性状 1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7

三、真菌感染 138

第十五章 消毒与灭菌 141

第一节 物理杀菌除菌法 142

一、热力灭菌法 142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143

三、滤过除菌法 143

四、其他方法 144

第二节 消毒剂 144

一、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144

二、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性质、常用浓度与用途 144

三、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 145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 146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146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 147

第十六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 150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50

一、生物学性状 150

二、致病性 151

三、免疫性 152

四、微生物学检查 153

五、防治原则 153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54

一、生物学性状 1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6

四、防治原则 156

第三节 呼吸道传播的其他微生物 156

一、肺炎链球菌 156

二、脑膜炎奈瑟菌 157

三、白喉棒状杆菌 159

四、军团菌属 160

五、肺炎支原体 161

六、呼吸道合胞病毒 162

七、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63

第十七章 消化道传播的微生物 165

第一节 志贺菌属 165

一、生物学性状 16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7

四、防治原则 167

第二节 沙门菌属 167

一、生物学性状 1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0

四、防治原则 171

第三节 弧菌属 172

一、霍乱弧菌 172

二、副溶血弧菌 174

第四节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 175

一、甲型肝炎病毒 175

二、戊型肝炎病毒 177

第五节 消化道传播的其他微生物 178

一、大肠埃希菌 178

二、幽门螺杆菌 180

三、空肠弯曲菌 181

四、肠道病毒 181

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 186

第一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0

四、防治原则 19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91

一、生物学性状 1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5

四、防治原则 195

第三节 铜绿假单胞菌 196

一、生物学性状 196

二、致病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8

四、防治原则 198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198

一、破伤风梭菌 199

二、产气荚膜梭菌 201

三、肉毒梭菌 202

四、无芽孢厌氧菌 204

第十九章 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 208

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 208

一、生物学性状 20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9

四、防治原则 210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10

一、生物学性状 2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3

四、防治原则 213

第三节 性传播疾病的其他微生物 214

一、梅毒螺旋体 214

二、沙眼衣原体 216

三、解脲脲原体 217

四、单纯疱疹病毒 217

五、人乳头瘤病毒 218

第二十章 输血注射传播的微生物 220

第一节 乙型肝炎病毒 220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3

四、防治原则 224

第二节 输血注射传播的其他微生物 224

一、丙型肝炎病毒 224

二、丁型肝炎病毒 224

三、巨细胞病毒 225

第二十一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 227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227

一、生物学性状 22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9

四、防治原则 229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29

一、生物学性状 2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1

四、防治原则 231

第三节 其他人兽共患的微生物 231

一、布鲁菌属 231

二、炭疽芽胞杆菌 232

三、鼠疫耶尔森菌 234

四、汉坦病毒 235

五、伯氏疏螺旋体 236

六、主要的病原性立克次体 237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240

第二十二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240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 240

一、寄生虫及其分类 240

二、宿主及其分类 241

三、寄生虫生活史 241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42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242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242

第三节 寄生虫感染类型与寄生虫病流行 243

一、寄生虫感染的类型 243

二、寄生虫病流行 244

第二十三章 医学原虫 247

第一节 概述 247

一、形态 247

二、生理 248

三、生活史类型 249

四、致病特点 249

第二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249

一、形态 249

二、生活史 250

三、致病性 251

四、实验诊断 252

五、流行 252

六、防治 253

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 253

一、形态与生活史 253

二、致病性 253

三、实验诊断 254

四、流行 254

五、防治 254

第四节 疟原虫 254

一、形态 255

二、生活史 255

三、致病性 257

四、实验诊断 258

五、流行 258

六、防治 258

第五节 其他医学原虫 258

一、蓝氏贾第鞭毛虫 258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260

三、刚地弓形虫 262

第二十四章 线虫 266

第一节 概述 266

一、形态 266

二、生活史类型 266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267

一、形态 267

二、生活史 267

三、致病性 268

四、实验诊断 268

五、流行 268

六、防治 269

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 269

一、形态 269

二、生活史 270

三、致病性 270

四、诊断与防治 270

第四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271

一、形态 271

二、生活史 272

三、致病性 273

四、诊断与防治 274

第五节 其他线虫 274

一、毛首鞭形线虫 274

二、旋毛虫 275

三、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278

第二十五章 吸虫 282

第一节 概述 282

一、形态 282

二、生活史 283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283

一、形态 283

二、生活史 284

三、致病性 285

四、实验诊断 286

五、流行 286

六、防治 286

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 286

一、形态 286

二、生活史 287

三、致病性 288

四、实验诊断 288

五、流行 289

六、防治 289

第四节 卫氏并殖吸虫 289

一、形态 289

二、生活史 290

三、致病性 290

四、实验诊断 291

五、流行 291

六、防治 291

第五节 日本血吸虫 292

一、形态 292

二、生活史 293

三、致病性 294

四、实验诊断 295

五、流行 296

六、防治 296

第二十六章 绦虫 297

第一节 链状带绦虫 297

一、形态 297

二、生活史 298

三、致病性 299

四、实验诊断 299

五、流行 299

六、防治 300

第二节 肥胖带绦虫 300

一、形态 300

二、生活史 301

三、致病性 301

四、实验诊断 301

五、流行 301

六、防治原则 301

第三节 细粒棘球绦虫 302

一、形态 302

二、生活史 302

三、致病性 302

四、实验诊断 302

五、流行 303

六、防治 303

第二十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 304

第一节 概述 304

一、形态与分类 304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 304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305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 305

第二节 昆虫纲 305

一、蚊 305

二、蝇 306

三、蚤 307

四、虱 308

五、白蛉 309

六、臭虫 309

七、蜚蠊 310

第三节 蛛形纲 311

一、蜱 311

二、恙螨 312

三、人疥螨 313

四、蠕形螨 315

五、尘螨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