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崇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3687259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目前证据法学领域的领先之作。樊崇义教授多年证据法学研究及长期为公检法部门讲座的经验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品质保证。全书以十六章的篇幅介绍了证据概念、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规则及证据法的发展等问题。综观全书,特性有二:一为实践性,本书充分体现了证据法学的实践性特征,针对实践中常见的证据问题,不拘泥于理论解说,而是启发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为指导诉讼实践提供有效参考。二为开放性。在阐述证据法学一般理论的同时适度穿插介绍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理论解答和实践经验,并对中国解决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求证;同时,本书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不专断己见,持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各种理论观点,而对于现有的理论成果也在不断充实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命题。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1

一、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 2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 3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3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4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 5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 8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9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9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0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1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12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 12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12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13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 13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 14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5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 16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16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6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17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18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 19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19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20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21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22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22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 23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24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25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25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 28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28

第三章 证据法与诉讼法 31

第一节 证据法与诉讼法的关系 31

一、证据法与诉讼法的不同之处 31

二、证据法与诉讼法的相同之处 31

第二节 证据法与诉讼结构 32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 32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 34

第三节 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 39

一、混合式诉讼与证据法 39

二、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 41

三、我国当前的证据法 43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理 49

第一节 证据法原理概述 49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49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 50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51

第二节 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7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 57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 60

三、诉讼认识的原则和方法 62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 64

第三节 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 67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 67

二、程序正义论 68

第四节 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70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 70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72

第五章 证据法的原则 74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74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 75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 76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 79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 81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81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83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 85

第三节 无罪推定原则 86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和发展 86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86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司法 89

第六章 证据规则 91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功能 91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91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 92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 93

第二节 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完善 95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 95

二、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00

三、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 102

第三节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103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103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 105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107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09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109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法律依据 110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 111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 114

第五节 相关证据规则 115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 115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 115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 116

第六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117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117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117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118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 119

五、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120

第七节 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 123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 123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 125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 129

第八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131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 131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立法例 133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司法 134

第七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136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136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136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36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137

一、证据的客观性 137

二、证据的关联性 138

三、证据的合法性 139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141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141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143

第八章 证据的种类 144

第一节 物证 144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144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 145

三、物证的收集和保管 146

四、物证的审查判断 149

第二节 书证 151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151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 152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判断 154

第三节 证人证言 158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 158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159

三、证人的保护 167

四、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 173

五、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 174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 177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177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178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178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83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183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184

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 185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190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 192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192

二、当事人承认 195

三、自认 197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 201

五、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201

第七节 鉴定结论 203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和意义 203

二、鉴定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205

三、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 207

四、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 207

第八节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 209

一、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209

二、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 211

三、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内容和制作 211

四、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214

第九节 视听资料 215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 215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 216

三、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217

四、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其证明力的确定 218

第十节 电子证据 220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 220

二、电子证据的特征 221

三、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222

第九章 证据的分类 224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24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 224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 224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 225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225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 225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 226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227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228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228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 229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231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 231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 231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232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232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233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235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 236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 236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 237

第十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239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 239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239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 242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 243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 248

第二节 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 250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250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 255

三、举证时限制度 258

第三节 证据的保全 263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 263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 265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 266

第十一章 证明概述 269

第一节 证明制度概述 269

一、证明的概念 269

二、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 271

三、证明制度的构成 272

四、证明的种类 273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274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274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275

第十二章 证明对象 276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276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276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 278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280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280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283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285

第十三章 证明责任 288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288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288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90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292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 293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293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296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304

第十四章 证明标准 311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311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311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 312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313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315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 315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318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20

四、坚持“法律真实”下刑民证明标准的区别 322

五、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 325

第十五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327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 327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 327

二、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 328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明标准 330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 332

五、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333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333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前提 333

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核心 335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339

一、个别审查 339

二、侦查实验 339

三、辨认和对质 340

四、技术鉴定 341

五、综合审查 341

第十六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 344

第一节 推定 344

一、推定概述 344

二、法律上的推定 350

三、事实上的推定 355

第二节 司法认知 357

一、司法认知概述 357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 362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