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肝胆类纂溯源 3
第一类 肝系生理 3
肝脏生理 3
筋生理 25
目生理 29
第二类 肝系经穴 38
肝经穴 38
冲脉经穴 46
目与诸经 51
第三类 肝系诊法 55
脉诊 55
1.常脉 55
2.病脉 58
色诊 68
1.常色 68
2.病色 70
尺肤诊 72
闻诊 74
解梦 75
第四类 肝系病治 78
治肝诸法 78
肝病证治 81
1.肝病要候 81
2.肝郁证治 83
3.肝痹瘀血证治 87
4.肝气证治 96
5.肝风证治 112
6.肝火(热)证治 116
7.黄疸湿热诸毒证治 122
8.肝寒证治 148
9.上热下寒证治 150
10.肝虚证治 151
11.肝水证治 163
筋病证治 166
1.筋病成因及治法 166
2.筋气不利证治 170
3.筋热证治 172
4.筋虚证治 174
5.痉病证治 178
目病证治 184
1.泣出 184
2.目眩盲 186
3.目痛 190
4.目黄 191
5.目赤黑 192
6.目风 193
7.目不眴 194
经脉病治 195
1.肝经脉病治 195
2.冲脉病治 202
3.经病证治 205
第五类 肝系针灸 210
针刺大法 210
肝病针灸 211
1.肝热病刺治 211
2.肝气病刺治 214
3.肝痹血瘀病刺治 215
4.肝疟病刺治 215
5.肝经脉病刺治 215
6.肝病灸法 217
筋病证刺 217
目病刺治 219
第六类 肝病预后 222
察时 222
察脉 226
察色 228
第七类 胆生理 230
第八类 胆经穴 235
第九类 胆诊法 243
第十类 胆病证治 247
胆腑病治 247
1.胆热证治 247
2.胆郁证治 249
3.胆气冲逆证治 268
4.胆虚证治 268
5.疟病证治 271
胆经脉病治 274
第十一类 胆针灸 280
针刺大法 280
胆腑病刺 280
1.胆气盛逆 280
2.胆热 281
3.胆虚 283
4.疟证 283
经脉病刺 284
第十二类 胆病预后 285
第十三类 体质 288
第十四类 摄生 297
第十五类 预防 300
第十六类 运气 304
运气之常 304
运气灾变 308
运气参治诸法 320
下篇 肝胆百家汇流 329
华氏肝胆论(《中藏经》) 329
肝胆病候要览(《诸病源候论》) 330
肝病候 330
胆病候 330
黄病候 331
治肝三十法辑按(《西溪书屋夜话录》) 334
肝胆证治要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38
肝病证治 338
1.肝实热 338
2.肝胆俱实 339
3.肝虚寒 339
4.肝胆俱虚 340
5.肝劳 340
黄疸病证治 340
筋病证治 345
目病证治 346
胆病证治 350
1.胆实热 350
2.胆虚寒 350
论肝胆生理病理(《医学启源》) 351
乙癸同源论(《医宗必读》) 352
肝胆病机论(《血证论》) 353
肝胆病证论(《笔花医镜》) 354
秦氏治肝法(《谦斋医学讲稿》) 355
论肝病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356
论肝无补法(《质疑录》) 359
治肝补脾论(《吴医汇讲·沈悦庭》) 359
肝胆虚实论治(《重订严氏济生方》) 360
诸郁源乎肝(《医碥》) 361
木郁达之论(《吴医汇讲·朱应皆》) 361
论肝郁(《谦斋医学讲稿》) 362
平肝即舒肝,非伐肝说(《读医随笔》) 363
肝气肝火肝风之病机及治则(《类证治裁》) 364
肝气证治(《知医必辨》) 364
妇人肝气论(《笔花医镜》) 365
论冲气证治(《医学衷中参西录》) 366
肝风证治(《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 366
肝火证治(《临证指南医案·邵新甫》) 367
黄疸论证(《景岳全书》) 367
五疸论治(《重订严氏济生方》) 368
肝胆部药队列方(《笔花医镜》) 370
秦氏治肝方论(《谦斋医学讲稿》) 372
肝胆心得论集 379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辨 379
试论肝位中焦及其意义 380
试论肝为气枢及其意义 385
主要参考书目 390
古今剂量折算表 392
用药禁忌 393
方剂索引 394
跋 397
再版后记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