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行政领导是一门科学 2
一、行政领导的含义 2
二、行政领导的本质 6
三、行政领导学研究的对象 7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要素和职责 11
一、行政领导的基本要素 11
二、行政领导的重要职责 14
三、行政领导的主要特点 16
第三节 领导理论的历史演进 17
一、中国古代和近代领导理论 1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理论 19
三、西方现代领导理论 25
四、行政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 28
第四节 行政领导体制 32
一、行政领导体制概述 32
二、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36
三、行政领导体制的内容 39
四、改革与完善行政领导体制 42
第二章 行政领导权力 49
第一节 行政领导权力概述 50
一、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50
二、行政领导权力的本质和特点 53
三、行政领导权力的构成和作用 55
第二节 行政领导用权 58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58
二、行政领导用权原则 60
三、正确行使行政领导权力 61
四、行政领导授权管理 63
第三节 行政领导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65
一、行政领导权力的异化 65
二、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 67
三、完善权力的监督机制 72
第三章 行政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77
第一节 行政领导的素质 78
一、行政领导的道德素质 78
二、行政领导的政治品格 85
三、行政领导的公仆意识 87
四、行政领导的知识储备 92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能力 95
一、行政领导能力的含义 95
二、行政领导能力要素的内容 96
三、新时期行政领导能力的要求 98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心理 103
一、行政领导心理健康的含义 103
二、行政领导心理健康调适能力 106
第四章 行政领导思维 113
第一节 行政领导的创新思维 114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114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 115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 118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战略思维 120
一、战略思维的内涵 121
二、战略思维的特征 122
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124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哲学思维 129
一、领导的实践智慧 129
二、领导的辩证方法 132
三、领导的发展观 135
四、领导的真理观 138
第五章 行政领导决策 141
第一节 行政领导决策的基本概念 142
一、“策”要打开空间 142
二、“决”要缩短时间 144
三、从管理决策到领导决策 145
第二节 行政领导决策的基本准则 148
一、过程没有结果重要 148
二、目标没有目的重要 150
三、成本没有价值重要 152
四、效率没有公平重要 152
第三节 行政领导决策的基本程序 153
一、行政领导决策的四个要素 153
二、行政领导决策的三个步骤 155
三、行政领导决策的修正完善 155
第六章 行政领导执行 159
第一节 行政领导执行概述 160
一、执行与执行力 160
二、行政执行的功能 162
三、行政执行的特点 163
第二节 行政领导执行的流程 164
一、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165
二、完善行政执行流程 167
三、细化行政执行任务 169
第三节 行政领导执行的效率 169
一、严格行政绩效评估 170
二、完善政府责任管理体系 172
三、严格责任追究 172
四、营造良好的行政执行氛围 173
第七章 行政领导用人 175
第一节 行政领导用人概述 176
一、行政领导用人的特点 176
二、行政领导用人的重点 178
三、行政领导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179
第二节 行政领导用人的原则和方法 184
一、行政领导用人的原则 184
二、领导用人的方法 189
三、行政领导用人的价值 196
第三节 行政领导用人的情境 197
一、领导情境的类型 198
二、领导情境的特点 198
三、领导情境的营造 199
第四节 行政领导激励的艺术 200
一、领导激励的逻辑顺序 200
二、领导激励重在结合 201
三、领导激励的方法艺术 203
第八章 行政领导协调 209
第一节 行政领导协调概述 210
一、行政领导协调的含义 210
二、行政领导协调的功能 210
三、行政领导协调的类型 212
第二节 领导协调的方式 214
一、利益协调法 214
二、权力协调法 219
三、会议协调法 220
第三节 领导沟通的艺术 222
一、领导沟通的含义 222
二、人际关系沟通因素分析 223
三、把握人际关系沟通规律 224
四、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225
第九章 行政领导危机处置 233
第一节 行政领导的危机预防 234
一、危机预测和监视 234
二、加强危机预警 236
三、旨在规避危机 237
四、研制应急预案 237
五、重在做好防范 239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危机处置 241
一、应急决策 241
二、应急处置 243
三、紧急动员与指挥协调 244
四、攻坚制胜与化解危机 245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危机善后 246
一、消除危机后果 246
二、重振社会信心 248
三、注重危机后学习 248
四、全面防治危机 250
第十章 网络社会的行政领导 253
第一节 网络社会 254
一、网络社会的概念 254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 256
三、中国网络社会的特色 258
第二节 电子政务发展 261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 261
二、推动政务公开 264
三、推动电子服务创新 265
第三节 网络问政 266
一、网络问政的发展 267
二、共建愿景 269
三、柔性引导 270
四、共享领导力 272
后记 275
参考文献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