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对象、数据采集与处理、研究方法 3
1.2.1 研究对象 3
1.2.2 数据采集 3
1.2.3 数据处理 4
1.2.4 研究方法 4
2 相对年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内容体系 7
2.1 相对年龄理论产生的背景 7
2.2 相对年龄和运动成绩的关系 8
2.3 相关概念的操作定义 11
2.3.1 日历年龄 11
2.3.2 生物年龄 12
2.3.3 相对年龄 12
2.3.4 活动年 12
2.3.5 竞赛活动年 12
2.3.6 学术活动年 12
2.3.7 选择日 12
2.3.8 季节出生日偏斜 12
2.3.9 赛季出生日偏斜 12
2.3.10 相对年龄优势 13
2.3.11 相对年龄效应 13
2.3.12 青少年儿童 13
2.3.13 选材制度 13
2.4 相对年龄对运动成绩影响的理论基础 13
2.4.1 外部因素 13
2.4.2 内部因素 14
2.5 相对年龄理论自组织结构体系 15
2.6 相对年龄理论自组织结构中因果变量的认识 16
2.6.1 相关因果变量种类的描述 16
2.6.2 相关因果变量的预测和解释 17
2.6.3 相关因果变量的共轭控制 17
2.7 相对年龄理论在社会行为领域中的验证 19
2.7.1 相对年龄理论在竞技运动领域中的验证 19
2.7.2 相对年龄理论在足球运动中的验证 20
2.7.3 相对年龄理论在教育、心理、社会、娱乐、经济等领域中的验证 21
2.8 相对年龄理论的作用、意义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1
2.8.1 相对年龄理论的作用 21
2.8.2 相对年龄理论产生的意义 26
2.8.3 相对年龄理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26
3 相对年龄理论对我国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选材制度的影响 35
3.1 研究假设 35
3.2 假设结果的检验 36
3.2.1 我国男子足球运动员出生日的分布特征 36
3.2.2 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员出生日的分布特征 39
3.2.3 我国国家男子足球队运动员出生日的分布特征 41
3.2.4 我国国家女子足球队运动员出生目的分布特征 42
3.3 结果分析 43
3.3.1 影响我国足球运动员出生日偏斜的外部原因 43
3.3.2 影响我国足球运动员出生日分布偏斜的内部机制 48
4 相对年龄引起选材制度偏差的机制 78
4.1 相对年龄对竞技能力积累的一元响应模型 78
4.2 相对年龄和训练分层对竞技能力积累的二元交互响应模型 79
4.3 相对年龄对运动选材过程影响的偏差模型 80
4.4 相对年龄对运动员选材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 82
4.4.1 竞技体育方面 82
4.4.2 心理健康方面 84
4.4.3 社会和谐发展方面 84
5 调控我国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选材制度偏差的策略 86
5.1 选材理念上认识相对年龄的影响 86
5.1.1 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基于相对年龄理论的选材理念 86
5.1.2 我国足球选材中对相对年龄的认识 88
5.1.3 相对年龄对运动员选材理念影响的个案分析 90
5.2 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青少年儿童选材指标体系 91
5.2.1 以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作为青少年儿童选材指标的缺陷 91
5.2.2 建立以技术为核心的选材指标体系 93
5.3 建立选材和育才相结合的动态培养模式 96
5.3.1 里涅滑动群体模型 97
5.3.2 Gagné的选材和发展相结合的长期培养模式 98
5.3.3 美国女足选材与发展的循环模型 100
5.3.4 建立我国足球运动员选材与发展的动态评价模型 101
5.4 淡化青少年儿童比赛成绩,倡导快乐足球运动 105
5.4.1 苏格兰青少年儿童运动才能发展的理论模型 107
5.4.2 加拿大长期运动发展模型 110
5.5 建立引入相对年龄参数的选材评价模型 111
5.5.1 建立选材评价模型的数理统计原理 111
5.5.2 建立引入相对年龄参数的选材评价模型 112
5.5.3 个体运动员选材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116
5.6 重新审视选材训练比赛的分组入选制度 118
5.6.1 基于生物年龄的分组入选制度 118
5.6.2 基于日历年龄的分组入选制度 120
5.6.3 基于多重标准的分组入选制度 125
5.7 优化竞赛结构,改变竞争形式,拓宽比赛机会 127
5.8 基因选材和优生计划 129
5.8.1 基因选材 129
5.8.2 优生计划 130
6 我国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选材制度今后的发展趋势 131
6.1 长期多年发展计划替代早期终结性评价结果 131
6.2 衡量纵向进步替代横向成绩比较 132
6.3 控制生物成熟性对评价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的影响 132
6.4 多维设计反映比赛情景的任务指标 133
6.5 确保选材目标的有效性和预测结果的约束性 134
7 结论与思考 136
7.1 结论 136
7.2 运用相对年龄理论选材的思考 137
7.3 后续研究与启示 138
参考文献 139
附录 156
后记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