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针灸经验 2
望闻问切的运用 2
一、望诊 2
二、闻诊 29
三、问诊 34
四、切诊 48
精研古今各种针法 64
一、针刺手法 67
二、针刺注意事项 74
首创“三才进针法” 85
突出中医理论,巧妙合理配穴 90
一、穴位配方 90
二、选穴原则 94
三、对《内经》处方研究 112
四、循经取穴的处方 131
五、按部位配穴法 134
五、取标本 134
六、取根结 136
七、取气街 137
八、取四海 137
针灸辨证,更需辨经 139
俞穴名称,主治规律 166
八法善治,疑难杂病 176
下针之法,注重得气 193
临床运用梅花针手法治疗儿童近视、弱视 205
取穴之法,贵在少而精 207
针灸论治,讲求实效 211
针灸的治疗作用 213
针灸的治疗原则 215
一、补虚泻实 215
二、清热温寒 217
三、治标治本 217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218
五、三因制宜 218
以疗效为果,三要得气至上 221
针灸的辨证论治 225
擅研医典古籍 227
一、心痛接经法 227
二、五输穴接经法 227
三、补泻雪心歌 228
四、一针二穴透刺法 229
五、八法手诀歌(《针灸聚英》) 230
六、中风论(徐氏书) 230
七、程莘农临床常用方秘不传人 231
八、艾灸疗法 238
下篇 临证治验 272
内科 272
一、书痉 272
二、失眠 275
三、中风 278
四、肝风证 282
五、昏厥 285
六、中暑 287
七、感冒 288
八、咳嗽 291
九、哮喘 293
十、胃痛 296
十一、呕吐 299
十二、呃逆 301
十三、胆囊炎 302
十四、蛔虫症 304
十五、腹痛 306
十六、泄泻 308
十七、腹胀 310
十八、便秘 312
十九、癃闭 314
二十、心悸 316
二十一、痫证 320
二十二、癫狂 322
二十三、癔病 325
二十四、梅核气 329
二十五、消渴 330
二十六、眩晕 333
二十七、前庭神经炎(眩晕) 335
二十八、颜面痛 338
二十九、面肌瞤动 340
三十、颤证 343
三十一、慢性疲劳综合征 344
三十二、郁证 346
三十三、肥胖 348
三十四、头痛 351
三十五、面瘫 357
三十六、阳痿 361
三十七、疝气 362
三十八、胁痛 364
三十九、腰痛 368
四十、胸闷(胸痹) 373
四十一、行痹 375
四十二、着痹 377
四十三、痛痹 379
四十四、痿证 384
四十五、重症肌无力 392
外科 395
一、落枕 395
二、痄腮 396
三、缠腰火丹 398
妇科 403
一、月经不调 403
二、痛经 405
三、闭经 407
四、崩漏 412
五、胎位不正 413
六、乳痿(痿证) 414
七、乳痹(乳腺小叶增生) 417
八、乳少 419
儿科 422
一、小儿遗尿 422
二、小儿惊风 425
三、小儿疳积 428
四、小儿麻痹后遗症 430
五、五迟 434
五官科 438
一、耳鸣、耳聋 438
二、目赤肿痛 442
三、视瞻昏渺 445
四、近视 447
五、鼻渊 450
六、牙痛 455
七、黄褐斑 456
八、痤疮 459
九、咽干 460
十、喉痹 462
皮肤科 465
一、风疹 465
二、牛皮癣 467
附:本篇用穴解释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