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2
第2章 我国的大气气溶胶研究 4
2.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
2.2 我国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 7
2.3 气溶胶的种态 10
2.4 霾 12
2.5 气溶胶的源解析 18
2.6 环境与健康 21
2.7 气溶胶环境背景值观测与研究 26
2.8 今后气溶胶污染研究重点 28
2.9 建立我国的大气颗粒物(滤膜)样品库 29
第3章 兰州大气气溶胶污染研究 33
3.1 兰州地理特征 33
3.2 20世纪80年代气溶胶污染研究 36
3.3 光化学烟雾污染 41
3.4 SF6示踪剂释放试验 44
3.5 城市燃煤污染问题 46
3.6 城市热岛效应 47
3.7 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 49
3.8 交通和尾气污染问题 49
3.9 城市风道对大气污染的扩散作用 51
3.10 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53
第4章 大气气溶胶水溶物 54
4.1 气溶胶水溶物污染 54
4.2 城区与背景点气溶胶水溶物 60
4.3 1990年与2007年气溶胶水溶物比较 64
4.4 春节燃放爆竹对气溶胶水溶物的影响研究 66
4.5 TSP与PM10水溶性离子相关性 73
第5章 气溶胶中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盐 78
5.1 大气气溶胶金属元素 78
5.2 燃放爆竹时的金属元素污染 82
5.3 燃放爆竹时的多环芳烃污染 85
5.4 燃放爆竹时的高氯酸盐污染 87
第6章 大气自然降尘 91
6.1 国内外对大气自然降尘的研究 91
6.2 大气自然降尘样品采集 93
6.3 我国降尘量的区域分布 99
6.4 降尘污染物 100
6.5 应组建全国陆域环境降尘监测网 102
6.6 大气干沉降的研究应结合湿沉降 102
6.7 大气降尘的研究与展望 102
6.8 兰州大气降尘多元素分析 103
6.9 大气降尘背景值研究 109
6.10 大气降尘粒度分布 114
第7章 沙尘气溶胶和沙尘暴降尘化学组成特征 117
7.1 沙尘气溶胶——一种跨省区的大气污染物 117
7.2 沙尘暴降尘对环境背景值的影响研究 130
7.3 沙尘气溶胶和沙尘暴降尘的物理化学特征 132
7.4 沙尘暴降尘在甘肃境内的沉降和分布 139
7.5 金昌19930505特大沙尘暴的沉降量 142
7.6 由沙尘暴降尘主沉降区看黄土堆积 147
7.7 用大气/气溶胶在线装置监测沙尘暴全过程 154
7.8 沙尘暴后期降雨(雪)对气溶胶的去除率 164
第8章 大气降水化学 171
8.1 我国的酸雨研究 171
8.2 甘肃不同区域降水化学特征 172
8.3 兰州大气降水化学特征 177
8.4 降水中有机酸 185
8.5 大气降水中金属元素 191
8.6 降水中不溶物的粒径分布 193
8.7 降水与同期大气气溶胶水溶物比较 198
8.8 雾水化学组成 199
第9章 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204
9.1 大气环境监测现状与展望 204
9.2 大气环境背景值监测 208
9.3 大气环境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 211
9.4 非常规环境监测 214
第10章 环境空气质量的手工与自动监测 215
10.1 从手工方法到连续自动监测 215
10.2 几款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 218
10.3 β射线吸收法自动监测仪特点 221
10.4 用滤带上采集的样品做多元素分析(应用实例) 221
第11章 气溶胶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 229
11.1 20世纪80年代兰州气溶胶形貌特征 229
11.2 兰州PM10微观形貌特征 235
11.3 沙尘气溶胶微观形貌特征 240
第12章 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 241
12.1 大气微生物污染研究进展 241
12.2 大气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244
12.3 微生物气溶胶粒度分布 245
12.4 大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 246
12.5 干湿沉降物中微生物污染 247
12.6 大气微生物监测 247
12.7 大气微生物现场监测实例 250
第13章 大气干湿沉降物对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 253
13.1 国内外对干湿沉降的研究 253
13.2 一种监测干湿沉降污染的新方法 255
13.3 水体外观的物理变化 258
13.4 水体中金属元素浓度 263
13.5 水体中无机离子浓度 266
13.6 沙尘暴降尘对水体的污染 268
13.7 连续湿沉降对水体的污染 270
13.8 干湿沉降物中的高氯酸盐 271
13.9 燃放爆竹对洁净水体的污染 273
13.10 大气气溶胶与水体中污染物的相关性 276
13.11 干湿沉降监测新方法还需不断完善 278
第14章 大气污染能见度 280
14.1 大气污染能见度与气象能见度 280
14.2 大气悬浮颗粒物与能见度 281
14.3 霾与能见度 282
14.4 国内外对能见度的观测 282
14.5 大气污染能见度的环境监测 283
14.6 应建立大气污染能见度相关标准 284
第15章 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研究 286
15.1 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 286
15.2 大气腐蚀速率研究进展 287
15.3 大气腐蚀速率现场试验 288
15.4 大气污染对试样的影响 292
15.5 西部区域的金属材料腐蚀速率 293
15.6 大气腐蚀速率测定应与环境监测相结合 294
第16章 大气颗粒水溶物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295
16.1 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测定方法 295
16.2 建立大气颗粒水溶物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 296
第17章 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301
17.1 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301
17.2 对大气颗粒水溶物分析 303
17.3 对气态污染物分析 304
17.4 对大气降水分析 304
17.5 在其他样品中应用 304
17.6 几款常见的离子色谱仪 307
17.7 大气干湿沉降物在线自动监测仪 315
17.8 大气沉降物对地表水污染的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318
第18章 结论与展望 319
参考文献 325
附录一 国内外分析环境样品的离子色谱法标准 348
附录二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 、CI- 、Br- 、NO-2 、NO-3 、PO34- 、SO23- 、SO24-)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799—2016) 374
附录三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i+、Na+、NH+4 、K+、Ca2+、Mg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800—2016)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