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卷 艺术发生的日子 3
卷首语 3
第一章 《巴黎手稿》引发的思考 4
第一节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终极原因 6
第二节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内在动因 8
第三节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直接起因 10
第二章 劳动说与其他起源学说的横向比照 15
第一节 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15
第二节 创造冲动与游戏天性 18
第三节 艺术之神与巫术施行 22
第四节 心灵情感的纯然映象 26
第五节 多元荟萃对举,诸说相以并进 30
第三章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积极扬弃 35
第一节 黑格尔的“精神劳动” 36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感觉世界” 37
第三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拿来”和变革创造 39
第四章 萌发科学结论的胎芽 41
第二卷 总被萦来绕去的课题 49
卷首语 49
第一章 中国的文学特质论 51
第二章 西方的文学特质论 58
第三章 中西文学特质研究的同异比较 75
第一节 概念质地各成系统 76
第二节 知识谱系构型有别 77
第三节 话语运用判然异途 79
第四章 中国特质论的民族气派 80
第一节 经邦纬国乃诗之本教 80
第二节 悦目悦耳悦心 84
第三节 蕴藉深隐的话语文本意义 88
第五章 西方特质论的基本特色 92
第一节 注重文学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称文学是对自然和现实的摹仿再现 92
第二节 注重文学与作家创造的关系,称文学是作家心灵、情感或本能的表现 96
第三节 注重文学与业已成形的作品“文本”的关系,称文学的特质在于文学作品特定的表现形式 102
第六章 文学特质的宽领域审视观照 109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不同于以直接功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 109
第二节 文学不仅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异于物质生产,而且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别于其他精神生产 115
第三节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生产过程、使用手段和结果都不同于其他艺术 121
第三卷 艺术理论皇冠上的明珠 131
卷首语 131
第一章 中国意象理论的渊源与演进 133
第二章 西方意象理论的形成与深化 141
第三章 意象——灵活得令人困惑的术语 150
第四章 意象的营建和表现 154
第一节 兴象尽意,离象得似,妙契天成 154
第二节 借助语言,超以言表,机趣无穷 158
第三节 运用象征,以虚还实,扩张意义 161
第四节 辩理深刻,视野开阔,奇辟怪诞 165
第五章 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中国意境 171
第六章 抒情诗与抒情散文中的意境同异比较 186
第一节 意境的基本内涵 186
第二节 抒情诗与抒情散文的意境相同点 187
第三节 抒情诗与抒情散文的意境相异点 193
第四卷 罗丹的仙法和点金术 201
卷首语 201
第一章 对美的哲学思考 204
第一节 实践、自由创造、兴象 204
第二节 美的特征 207
第二章 丑的内涵及特征 213
第一节 恶的形象显现 213
第二节 丑的特征 217
第三章 用美的方式去想丑的事物 221
第四章 由丑向美转化的途径 228
第一节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229
第二节 坚持审美理想的烛照 232
第三节 制造强烈的艺术反差 234
第四节 构建有意味的形式 235
第五卷 艺文辨旨析义 243
卷首语 243
第一章 审美的形式与意味的形式 245
第二章 状飞动之趣与写真奥之思 250
第三章 人以诗名与诗以人名 255
第一节 诗乃人之行略 255
第二节 言书可观人又不足全观人 257
第三节 人之穷通与诗之哀乐 259
第四节 性气之殊与为文异状 260
第五节 人之胸襟与造化在手 262
第四章 眼力与腕力 265
第一节 情以物迁与辞以情发 265
第二节 两“力”合而用之 267
附录 281
寄心楮墨 精妙动人——《沁园春·长沙》艺术性管窥 281
一、构思精巧 281
二、立意新巧 283
三、造境灵巧 287
四、用语奇巧 288
色调浓艳 情致丰厚——《樱花赞》赏析 290
怒向刀丛发高吟——读《团泊洼的秋天》 296
体贴物情 意境交融 297
笔锋含愤 壮怀激烈 298
情浓意深 豪放骏发 299
幽妙的景 深婉的情——《桂林山水歌》简评 301
清纯、幽美、雅丽 309
附:翠竹岛 311
金贝歌词谈 314
灌注心灵的生气——《门岗》读后 317
丘比特的神箭射向哪里——谈谈绮绮形象的塑造 321
一个朴实的形象 一副别致的笔——读《秋月,是那样的迷蒙》 326
嘉兮美兮 谈文说艺——王启鹏《读写艺术谈》读后 330
一、以睿智的眼光,对艺术创作的美学特质作深入的揭示和体认 330
二、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理缘事出,启迪灵智 334
三、审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 337
交响的画幅 彩色的乐章——《画家力文之世界》 340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