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丛刊 类经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明)张介宾撰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5212517
  • 页数:499 页
图书介绍:

类经上册 1

类经一卷 1

摄生类 1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1

二、上古圣人之教下 2

三、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3

四、四气调神 7

五、天气清静藏德不止圣人从之故无奇病 9

六、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10

七、不治已病治未病 11

类经二卷 13

阴阳类 13

一、阴阳应象 13

二、法阴阳 19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23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23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25

类经三卷 28

藏象类 28

一、十二官 28

二、藏象 30

三、藏府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32

四、五藏之应,各有收受 33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35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39

七、脾不主时 43

八、五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43

九、本神 44

十、五藏异藏,虚实异病 49

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 50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藏府 53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54

十四、天年常度 58

十五、寿夭 61

十六、人身应天地 63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64

类经四卷 66

藏象类 66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66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67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69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70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73

二十三、奇恒藏府,藏写不同 74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75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77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79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80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81

二十九、身形候藏府 85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87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91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配藏府 99

类经五卷 101

脉色类 101

一、诊法常以平旦 101

二、部位 102

三、呼吸至数 105

四、五藏之气,脉有常数 106

五、三部九候 108

六、七诊 111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111

八、诊有大方 114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118

十、四时藏脉,病有太过不及 119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123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127

十三、五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129

十四、三阳脉体 131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131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134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135

十八、诊尺论疾 138

类经六卷 140

脉色类 140

十九、藏脉六变,病刺不同 140

二十、搏坚耎散,为病不同 145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146

二十二、关格 149

二十三、孕脉 152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153

二十五、决死生 158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藏 161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藏脉见者死 163

二十八、真藏脉死期 165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165

三十、精明五色 166

三十一、五官五阅 167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168

三十三、色脉诸诊 174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176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178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179

三十七、五藏五色死生 179

类经七卷 181

经络类 181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181

二、十二经脉 182

三、十二经离合 191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194

五、十五别络病刺 200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204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207

八、孙络溪谷之应 210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212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216

十一、五藏背腧 218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219

类经八卷 223

经络类 223

十三、三经独动 223

十四、井荥腧经合数 225

十五、十二原 226

十六、五藏五腧,六府六腧 227

十七、脉度 233

十八、骨度 234

十九、骨空 237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238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239

二十二、五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241

二十三、营卫三焦 242

二十四、营气运行之次 247

二十五、卫气运行之次 249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254

类经九卷 256

经络类 256

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 256

二十八、跷脉分男女 259

二十九、阴阳离合 260

三十、诸经根结,开阖病刺 263

三十一、阴阳内外,病生有纪 266

三十二、人之四海 269

三十三、十二经水,阴阳刺灸之度 271

三十四、手足阴阳系日月 277

三十五、身形应九野天忌 280

类经十卷 282

标本类 282

一、六气标本,所从不同 282

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 283

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284

四、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284

五、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285

类经十一卷 287

气味类 287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287

二、五谷五味,其走其宜其禁 289

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291

类经十二卷 294

论治类 294

一、治病必求于本 294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295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297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300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304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304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305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307

九、五方病治不同 311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313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314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315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316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316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318

十六、祝由 321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325

十八、五过四德 329

十九、四失 333

二十、辟疗五疫 335

类经十三卷 337

疾病类 337

一、病机 337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346

三、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350

四、邪变无穷 351

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 354

六、阴阳发病 363

七、阴阳贵贱合病 366

八、三阳并至,其绝在肾 371

九、三阴比类之病 374

类经十四卷 378

疾病类 378

十、十二经病 378

十一、六经病解 385

十二、阳明病解 389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390

十四、五决十经 392

十五、八虚以候五藏 393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394

十七、五藏虚实病刺 397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399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403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405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408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409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412

二十四、五藏病气法时 413

类经十五卷 418

疾病类 418

二十五、宣明五气 418

二十六、情志九气 422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425

二十八、风证 426

二十九、风传五藏 430

三十、风厥劳风 432

三十一、肾风风水 433

三十二、酒风 437

三十三、贼风鬼神 437

三十四、厥逆 438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441

三十六、厥逆头痛 443

三十七、厥腰痛 444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445

三十九、伤寒 445

四十、两感 453

四十一、温病暑病 454

四十二、遗证 454

四十三、阴阳交 455

四十四、五藏热病刺法 455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460

四十六、移热移寒 462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464

类经十六卷 466

疾病类 466

四十八、痎疟 466

四十九、又论疟 472

五十、诸经疟刺 475

五十一、如疟证 479

五十二、欬证 480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藏 483

五十四、热食汗出 484

五十五、鼓胀 485

五十六、藏府诸胀 485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490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492

五十九、风水黄疸之辨 494

六十、消瘅热中 495

六十一、脾瘅胆瘅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