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实验心理学的视角 3
二、程序失灵 4
三、案件类型学 14
四、研究的说明与限定 16
五、研究方法论问题 19
六、改革方向:准确而透明的证据 21
第二章 “我们就要锁定他了”——侦查动力学 27
一、侦查任务 31
二、认知因素 33
三、动机因素 41
四、一致性效应 60
五、五种偏见性推理机制 65
六、侦查的不透明性 70
七、布兰顿·梅菲尔德案件的侦查 72
八、改革建议 77
第三章 “警察,就是他”——目击证人辨认 85
一、辨认准确性综述 88
二、潜在的记忆过程 93
三、目击犯罪嫌疑人:事件因素 97
四、辨认犯罪嫌疑人:系统因素 106
五、改革的建议 135
六、重大突破:计算机化的列队辨认 142
第四章 “警察,事情就是这样”——目击证人对犯罪事件的记忆 146
一、准确性与完整性 150
二、人类记忆的一般特征 154
三、不完整的记忆 159
四、虚假记忆 162
五、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的辨别 172
六、事件记忆的因素 176
七、提取:警察询问 193
八、改革建议 194
第五章 “承认吧,你是有罪的”——审讯犯罪嫌疑人 198
一、谎言的识别 202
二、行为分析询问法 210
三、审讯 219
四、改革建议 233
第六章 “我们认为被告有罪”——审判中的事实发现 236
一、证据的正洁性问题 239
二、人们在评估证言时的表现 245
三、使事实发现任务复杂化的其他因素 275
四、改革的建议 292
第七章“去伪存真”——审判中的事实发现机制 296
一、交叉询问 296
二、陪审团指示 301
三、陪审员对公正的保证 317
四、控方过重的负担 321
五、陪审团评议 328
六、上诉和定罪后审查 339
七、结论与改革建议 341
第八章 向准确性迈进 345
一、准确性赤字 345
二、事实准确性的边缘化 348
三、对错误的否认 357
四、减少准确性赤字 361
致谢 372
索引 375
译后记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