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第8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柴逸峰,邸欣主编;凌笑梅,范华均,季一兵副主编;柴逸峰,邸欣,凌笑梅,范华均,季一兵,马勇,白小红,吴永江,徐丽,熊志立,王磊,朱臻宇,邸欣,郁韵秋,柴逸峰,凌笑梅,黄丽英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17223652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每门教材都以上版教材为基础,结合调研反馈意见对原有主体框架适度调整;充实更新近年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对实践案例进行更新与增补;对知识内容进行文字叙述的精炼和合理的图表化;根据本门课程增加一些特色栏目。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1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2

第四节 分析过程和步骤 4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4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6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6

一、准确度和误差 6

二、精密度与偏差 8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9

四、误差的传递 10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1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13

一、有效数字 13

二、数字的修约规则 13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4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4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14

二、t分布 15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16

四、可疑数据的取舍 18

五、显著性检验 19

六、相关与回归 23

习题 24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26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26

一、滴定分析法 26

二、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28

第二节 标准溶液 29

一、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29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0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31

一、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 31

二、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31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4

一、水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 34

二、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 35

习题 36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37

第一节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37

一、一元弱酸(碱)在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37

二、多元弱酸(碱)在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 38

第二节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0

一、一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0

二、多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1

三、两性物质溶液的pH计算 42

四、缓冲溶液的pH计算 43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44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4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45

三、混合指示剂 47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7

一、强酸(碱)的滴定 48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50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52

四、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4

五、滴定方式 54

第五节 滴定终点误差 56

一、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57

二、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58

第六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59

一、非水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59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63

习题 67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69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9

一、配位平衡 69

二、配位滴定曲线 75

三、金属指示剂 77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9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79

一、配位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 79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80

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81

四、配位滴定方式 83

习题 84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6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86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86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和速度 89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91

四、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 93

五、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95

第二节 碘量法 95

一、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95

二、碘量法的指示剂 97

三、碘量法的标准溶液 97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 98

一、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 98

二、高锰酸钾法的标准溶液 99

第四节 亚硝酸钠法 99

一、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 99

二、亚硝酸钠法的指示剂 100

三、亚硝酸钠法的标准溶液 101

第五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01

一、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101

二、重铬酸钾法 102

三、铈量法 102

四、高碘酸钾法 102

习题 103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105

第一节 银量法的滴定曲线 105

第二节 银量法的滴定终点指示方法 107

一、铬酸钾指示剂法 107

二、铁铵矾指示剂法 108

三、吸附指示剂法 109

第三节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10

习题 111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112

第一节 沉淀重量法 112

一、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 112

二、沉淀形态与沉淀的形成 113

三、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14

四、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 118

五、沉淀条件的选择 119

六、沉淀的滤过和干燥 120

七、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 120

第二节 挥发重量法 121

一、直接法 121

二、间接法 121

习题 122

第九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24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124

第二节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125

一、化学电池 125

二、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26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128

一、溶液pH的测定 128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32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36

一、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 136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 136

三、电位滴定类型 138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38

习题 140

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43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3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43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4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45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146

二、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46

三、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 146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148

一、辐射源 149

二、分光系统 150

三、辐射的检测 152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52

习题 153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54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54

一、电子跃迁类型 154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有关概念 155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56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58

五、郎伯-比尔定律 160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161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64

一、主要部件 164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光学性能 166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168

一、定性分析 168

二、纯度检查 169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170

四、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 172

五、紫外吸收光谱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 173

六、比色法 176

习题 178

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180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80

一、分子荧光 180

二、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84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85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87

一、溶液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87

二、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88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 189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189

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190

习题 191

第十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192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192

一、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 192

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 195

三、吸收峰的位置 196

四、特征峰和相关峰 201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201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201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203

三、醇、酚和醚类化合物 204

四、羰基类化合物 204

五、含氮类化合物 207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209

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09

二、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10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11

一、试样的制备 211

二、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211

习题 216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9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19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219

二、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220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221

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23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24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224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27

第三节 实验方法 228

一、测定条件的选择 228

二、干扰及其抑制 229

三、灵敏度和检出限 230

四、定量分析方法 230

习题 231

第十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33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233

一、原子核的自旋 233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34

三、自旋弛豫 237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37

一、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238

二、溶剂和试样测定 238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39

一、屏蔽效应 239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239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40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242

第四节 偶合常数 245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45

二、偶合常数 246

三、自旋系统 248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50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250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251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254

一、核磁共振碳谱 254

二、相关谱 256

习题 257

第十六章 质谱法 260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260

一、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261

二、质谱的表示方法 261

三、质谱仪 262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269

一、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269

二、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271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273

一、分子式的确定 273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75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综合解析 280

一、解析程序 280

二、解析示例 281

习题 283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287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 287

一、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物态分类 287

二、按操作形式分类 287

三、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 288

四、按流动相的驱动力分类 288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 288

一、色谱过程 288

二、色谱流出曲线 289

第三节 色谱参数 290

一、相平衡参数 290

二、保留值(定性参数) 291

三、分离度 292

第四节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292

一、差速迁移 292

二、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293

第五节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296

一、塔板理论 296

二、速率理论 300

第六节 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302

一、色谱法的历史 302

二、色谱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02

习题 303

第十八章 平面色谱法 305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 305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305

二、平面色谱法的参数 305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307

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307

二、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308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310

四、定性和定量分析 311

五、薄层扫描法简介 312

第三节 纸色谱法 314

一、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314

二、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 314

习题 315

第十九章 气相色谱法 316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 316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316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316

三、气相色谱仪 317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 318

一、气-液色谱法的固定相 318

二、气-固色谱法的固定相 320

三、载气 320

第三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321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321

二、热导检测器 322

三、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324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 324

五、其他检测器 325

第四节 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 325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325

二、气相色谱实验条件选择 326

三、样品的预处理 328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29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329

二、毛细管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实验条件选择 330

三、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 331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332

一、定性分析方法 332

二、定量分析方法 333

习题 336

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38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38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338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39

三、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342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343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343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345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 347

一、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 347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选择 348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349

一、高压输液系统 350

二、进样系统 350

三、色谱柱分离系统 351

四、检测系统 351

五、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354

第五节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354

一、理论基础 355

二、实现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必要条件 355

三、应用前景 356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356

一、定性分析方法 356

二、定量分析方法 356

习题 357

第二十一章 毛细管电泳法 359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 360

一、电渗和电渗率 360

二、电泳和电泳淌度 360

三、表观淌度 361

四、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 361

五、分离度 363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主要分离模式 363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 363

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364

三、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366

四、毛细管电色谱法 367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 368

一、高压电源 368

二、毛细管柱 368

三、进样系统 369

四、检测器 369

习题 370

第二十二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371

第一节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371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71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76

第二节 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 381

一、全二维气相色谱法 381

二、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联用法 383

习题 383

第二十三章 化学信息分析技术 384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与优化 384

一、单纯形法 384

二、遗传算法 385

第二节 数据预处理方法 387

一、平滑 387

二、求导 388

三、不等性方差噪声的扣除 388

四、色谱峰偏移校正 389

五、代谢组学数据的预处理 390

第三节 模式识别 391

一、模式识别基本概念 391

二、贝叶斯决策 392

三、聚类分析法 394

习题 397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398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00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02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404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405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09

附录七 常用电极电位 413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417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420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蜂 421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426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429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432

参考文献 437

中文索引 439

英文索引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