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587
典籍文献 587
红雨楼题记的编订和笺注&马泰来 587
故宫藏琴曲《秋鸿》图谱册考论&黄卉 595
嘉业堂经藏天一阁佚书考——兼论天一阁藏书流散港台之经过&刘云 606
属辞比事与《春秋》之微辞隐义——以章学诚之《春秋》学为讨论核心&张高评 616
道通天地有形外——对章学诚“史德”之说的一种解读&戴扬本 634
冯贞群的版本目录学成就&饶国庆 640
《通志·氏族略》勘正十则&张淑一 648
宋代《三朝宝训》考索——《三朝政要》的启示&许振兴 653
战国数学、《九章算术》、墨家与《几何原本》&吴朝阳 670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耆婆五臓经》初探&陈明 685
提供英文之鑰:伍光建及其编纂的英语读本&邹振环 699
思想与宗教 713
门外说“儒”&黄樸民 713
《中庸》释义&许总 718
饶宗颐“华学”理念下的“汉语教育学”倡言&孙汝建 725
由“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论“中文化”之作用&宋豫秦 常上 柴小羽 733
浅论东汉古文经学兴盛之原因——以“春秋公羊学”衰落为中心&郑薇薇 736
东亚理学的早期传播与书院的发展&王维生 戴美玲 739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坚守——从王国维到陈寅恪&高建新 747
21世纪科学革命的思考——再论道学文化的新科学观&胡孚琛 754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胡孚琛 762
考论古灵宝经“新经”、“旧经”先后关系的学术史意义&刘屹 780
先天道坤道与宝卷的传播——以新加坡许慈 788
姑太为案例&陈景熙 788
战国西汉老莊流别述&陈引驰 799
明代万历年间江南民众的佛教信仰——以万历十七至二十年五台山方册藏施刻文为中心的考察&章宏伟 809
从五顯到华光:民间信仰的个案分析&李远国 825
敦煌写本S.0646、2113号定名商榷&张勇 841
试论布袋和尚形象的演变——以南宋布袋图及布袋像赞为中心&李辉 847
古典文学 855
王勃南行考——以日本传存《王勃集》佚文为线索&道坂昭广 855
《文镜秘府论》与齐梁以来的文论发展——以与《文心雕龙》的比较为基礎&徐艳 865
“伐山”“伐材”之喻与“生事”“熟事”之法——王铚《四六话》的骈文典故理论之源、影响及评价&莫道才 872
《汉书·艺文志》叢考&邓骏捷 881
陈振孙文学创作考述&何广棪 885
清代通俗读物《畅所欲言》的方言特色&王建设 901
赤眉铜马知何处:吴梅村诗中的“绥寇纪略”&陈岸峰 907
虬髯客形象考论&刘志伟 922
唐代文学精神之开拓:互融三教的主体转化&邓国光 933
先秦时代的公共朗读&胡大雷 939
晋代美男子的條件&赖庆芳 949
论临桂词派在清代词派发展中的定位及其意义&张利群 962
民国年间朱荫龙与王鹏运词集之校勘——王鹏运研究系列之二&李保阳 970
况蕙風的“傖父”和“秀铁面”考论&郑炜明 陈玉莹 984
陈维崧次韵词探讨——兼论次韵词存在的价值及合理性&王娟 1002
从词序互文看姜夔词的叙事特色&赵赟 1013
沈善宝存世作品的版本与流传&崔旋子 1020
书画艺术 1031
戏剧壁画的内容及意义新探&伏俊琏 喻忠傑 1031
中华图像文化史研究&韩叢耀 1039
从神德寺塔出土经卷看柳公权书法在其本土的影响&黄征 1045
浅谈清代画家郑板橋书法绘画路径中的情和势——用西方文本生成学观点解读郑板橋作品&李晓红 1059
中国现代文字艺术与饶宗颐先生书法&吴华 1072
裴行俭与唐初书坛——兼及敦煌吐鲁番本《文选》&毛秋瑾 1078
“五重证据法”的启发——以十八至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研究为例&刘凤霞 1090
编后记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