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3
“为谁万里御风行”——胡适以非官方身份出访欧美五十一天,作五十六次演说 7
“燕山柳色太凄迷”——躲在苦雨斋观望的周作人 17
“云何色殷红”——弘一大师“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24
“让诗人的声音像高射炮一样”——郭沫若、田汉参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32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45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就任中国驻美大使首战告捷 49
“中国的甘地”梁漱溟赴延安访毛泽东 58
“为全节概而免祸累”——陈寅恪在香港宁死不事倭督和汪伪 68
周扬、冯雪峰、徐懋庸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78
第三章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89
“一生真伪有谁知”——方圆、冰炭集于一身的周作人 93
“忽而普罗,忽而民主,忽而民族”——写得一手漂亮小说的张资平 107
“孤岛”中的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 117
第四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137
巴金说,“其实我并不理解他”——抗日战争中的茅盾 141
“聊报国家于万一”——张恨水改写抗战小说 151
“血若停流定是灰”——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战征程 162
“现在是一致对外的时候”——对政治一向有兴趣的文人梁实秋 174
第五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 183
《长河》是抗战文学最精彩的收获之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188
“我想就是‘不苟’二字”——从日记中看“不苟”的爱国文人吴宓 199
被史学家忽略的文学批评家——因毛公鼎改变人生的叶公超 210
文学批评的一股理性冷峻之风——施蛰存的文艺批评 218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尺长白髯飘飞的冯友兰 224
第六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235
“搞到不让他吃公粮”——萧军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240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从荒原走向世界 254
“坐近一点嘛,明年不要再写《三八节有感》”——丁玲是座谈会重要人物 266
王实味、吴奚如的冤案 275
受邀请而不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狂人”高长虹 283
“一手攥笔杆,一手握驴鞭”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是《讲话》后的最重要收获 292
第七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307
“一腔热血,爱国不敢后人”——郑振铎在沦陷的上海抢救珍贵典籍 311
“敢言敢怒见精神”——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下的马寅初 319
“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郁达夫的抗战生涯 332
“相濡以沫沫成海”——珍视友谊并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年代留下几个真实镜头的叶圣陶、李劼人等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