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建设评估研究 1
第一节 人才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
第二节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建设基本评价 6
第三节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21
第四节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人才软环境建设战略 27
第二章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第一节 软环境和人才软环境 34
第二节 人才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6
第三节 人才软环境评价指标的测量 46
第四节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建设评估判断 50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建设数据分析报告 63
第一节 基本情况 63
第二节 人才政策评价 73
第三节 人才软环境评价 86
第四节 需求挑战与建议 98
第五节 主观感受评价 112
第四章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基于同全国34个城市比较 114
第一节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服务民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114
第二节 调查主要成果概述 115
第五章 苏州工业园区人才软环境建设案例 126
案例一 演绎“亲才”理念的窗口——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 126
案例二 校企紧密携手 共育灰领人才——记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138
案例三 全新式人才“保姆”服务——记苏州国际科技园创业服务的实践 150
案例四 打破资金瓶颈 成就人才梦想——记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构筑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 164
案例五 文化繁荣 人才集聚——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打造“融·创新家园”社区品牌 177
案例六 构筑“洋苏州”人才“智库”——记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全方位专业人力资源服务 187
案例七 搭建人才服务“给力”枢纽——记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200
案例八 营造优良的人才培养国际化软环境——记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214
案例九 借力产业聚才、打破技术垄断——记纳微科技有限公司领跑纳米技术发展之路 225
案例十 借力创新创业优良环境、立足高端定位——记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复制硅谷发展模式之路 235
第六章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典型 248
典型一 聚团的力量是园区最大的吸引——海狸纳米科技有限公司CE0任辉 248
典型二 国际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制胜法宝——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俞德超 250
典型三 务实政府良好环境是最大筹码——龙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碧英 253
典型四 政策优势成就了纳米技术创新高地——光景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爱民 255
典型五 创新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多样化的扶持政策是园区优势所在——天昊生物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研发总监姜正文 256
典型六 创新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支持——天演药业(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罗培志 257
典型七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就心中梦想——苏州梦想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周志颖 260
典型八 政府高效实干、交通方便快捷、环境优美舒适是园区的优势所在——维林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主席、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罗宁一 262
典型九 地理位置、生活质量、人才环境是园区三大“砝码”——尚格德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魏珂 264
典型十 良好的创业氛围、人才优势及政策扶持助力创新创业——科纳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袁海骥 265
典型十一 领导和工作人员勤勉敬业是园区真正的软实力——苏州市爱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于永利 267
典型十二 有公信力的政府是最大的吸引力——蓝冠动力创始人黄志民 267
典型十三 专利保护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之基——盛世泰科创始人余强 268
典型十四 “四最”园区成就创业创新——《创业邦》创始人南立新 269
典型十五 完备的金融体系为创业提供了最优软环境——天弘激光董事长金朝龙 270
典型十六 创投给了企业生命力——康众医疗创始人刘建强 271
典型十七 成功源于“创新”加“自信”——苏大维格创始人陈林森 273
典型十八 集群成就了完备的产业生态链——慧利仪器创始人韩森 274
典型十九 政策环境+优质服务构成了园区极佳的软环境——捷泰科副总经理王旭光 275
典型二十 增值服务为园区增色——百奇生物总经理吴纯 276
典型二十一 广阔的市场就是最大的发展机会——信望膜董事长李屹 278
第七章 苏州工业园区与国内其他园区人才软环境比较研究 281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281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缺乏,产业链条引领带动环节相对薄弱 283
第三节 推动创新驱动的载体和投入不足 284
第四节 人才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86
第八章 新加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借鉴 290
第一节 人才思想开放度 290
第二节 税收政策优惠度 291
第三节 居留政策灵活度 292
第四节 科技研发鼓励和保护力度 294
第五节 市场化人才配置支撑度 296
第六节 人才融入本土适应度 297
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