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张景岳医话 1
论正名 3
论寒热证 4
论有邪无邪 5
论邪 5
论虚 6
论痰之本 7
论经络痰邪 8
阴阳互根说 8
元气与相火说 9
五行互藏重脾胃说 10
脾肾相关论 11
诊病先审阴阳说 12
问诊与十问歌说 12
论治痰 13
论虚邪治法 14
论治血气 16
调五脏安脾胃说 17
温补脾胃说 17
药中四维说 18
论用药佐使 19
痰之源在脾说 20
黄疸四证说 20
鼓胀病在脾胃说 22
积聚治法说 23
胁痛治气为先说 24
调经贵在补养脾胃说 24
儿科辨治说 25
第二章 陈士铎医话 29
阴阳颠倒说 31
五行生克颠倒说 32
论临证应灵活之变通 32
六脏七腑说 34
命门说 34
辨证论治说 35
治法温补说 36
肾肝脾三脏说 37
论病议证说 38
论阴阳之升降 41
组方用药说 42
第三章 章虚谷医话 47
六气阴阳论 49
论伤寒传经 52
论伏暑 54
辨假虚损说 56
方制要妙说 60
第四章 俞根初医话 63
伤寒要义说 65
(一)六经形层 66
(二)六经病证 66
(三)六经脉象 75
(四)六经舌苔 78
(五)六经治法 81
(六)六经用药法 84
(七)六经总诀 85
论伤寒诊法 91
观两目法说 92
论按胸腹 94
伤寒脉舌说 98
论湿温伤寒 99
论暑湿伤寒 100
论秋燥伤寒 101
第五章 何秀山医话 107
论六经气化 109
论六经方药 110
小伤寒证说 116
两感伤寒说 117
伤寒兼湿证说 117
论风温伤寒 118
论风湿伤寒 119
论春温伤寒 119
论暑湿伤寒 120
论秋燥伤寒 121
论发癍伤寒 122
第六章 周伯度医话 125
论六气感证之——风 127
论六气感证之——寒 129
论六气感证之——暑 130
论六气感证之——风温 132
论六气感证之——湿 134
论六气感证之——风湿 136
论六气感证之——湿温 139
论六气感证之——燥 141
论六气感证之——火 144
第七章 赵晴初医话 149
气上腾便是水说 151
论痰湿 151
论营卫之气 152
察病临诊说 153
药露说 154
药露津液说 155
癍证说 156
滑脉主痰说 156
木通说 157
黄连说 158
五味子说 159
白芥子说 161
临证用方遣药说 161
邪、心包与桂枝说 162
第八章 何廉臣医话 165
论六经气化 167
论六经关键 169
论六经部分 169
论六经病证 170
论六经舌脉 172
论六经治法 175
论六经总诀 176
论六经方药 178
观两目说 180
察舌说 181
询二便说 182
论伤寒 183
伏气热病说 187
暑湿伤寒说 187
燥病说 188
第九章 胡宝书医话 191
说医德 193
论诊法 193
伤寒杂病说 194
理气药运用说 198
处方用药说 199
湿热证治法 199
药性探源说 202
第十章 祝味菊医话 221
病理说 223
八纲辨证说 223
邪分有机无机说 224
发热是抗病机制说 225
伤寒五段说 227
太阳伤寒说 228
论重阳学说 230
第十一章 裘吉生医话 233
论伤寒脉 235
伏气解说 236
论六气感证中多暑病 236
时感证邪热内陷辩说 239
时瘄初起用药说 239
论肺病 240
论痢疾 245
第十二章 曹炳章医话 249
辨舌审内脏经脉之气化 251
辨舌察脏腑之病理 251
辨舌明体质禀赋之鉴别 253
辨舌质生苔之原理 254
辨舌苔有根无根之鉴别 256
辨舌苔察时温与伏热 257
论伤寒夹虚劳 260
论行经伤寒 260
论伤寒转痉 263
论伤寒转闭 265
论伤寒食复 267
痰病证治说 268
第十三章 杨则民医话 273
论学识与经验 275
阴阳寒热虚实辨 276
论阴阳不交 280
论心肾不交 281
肝为刚脏济之以柔说 281
论气有余便是火 282
临床箴言 283
一病一方与一方万病说 283
论任医之道 287
第十四章 徐荣斋医话 289
舌诊说 291
论伤寒汗法 292
论伤寒兼风(冷伤风) 294
论伤寒兼湿(寒湿) 295
论发狂伤寒 296
暑湿伤寒说 297
伏暑伤寒说 297
秋燥伤寒说 298
论伤寒夹痞结 299
论伤寒转厥 300
论伤寒转闭 301
病中调护说 302
论补法 303
论医疗环境、医疗质量与医患关系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