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兽医中药学源流 3
第一节 起于尝草实践 3
第二节 源于诸子百家 4
第三节 兴于大唐盛世 5
第四节 盛于宋元明清 5
第五节 繁富现代科技 8
第二章 兽医中药学基础理论 9
第一节 药物与阴阳五行 9
一、药物与阴阳 9
二、药物与五行 10
三、药性与阴阳五行 12
第二节 药物与四诊八证 14
一、四诊 14
二、八证 14
第三节 药物与辨证施治 15
一、标与本的概念 15
二、治疗八法 16
第四节 药物的性能与归经 16
一、性能 17
二、归经 24
第三章 脏腑用药规律与常用对药 30
第一节 脏腑用药规律 30
一、五脏用药规律 30
二、六腑用药规律 32
第二节 脏腑常用对药 33
一、对药的作用范式 34
二、五脏常用对药 35
三、六腑常用对药 39
第三节常用引经药物 41
一、引药与药引 42
二、引药的作用类型 43
三、引药与药引的效应样式 43
四、引药的基础与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45
五、常用引药与药引 46
第四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保存 51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51
一、道地药材 52
二、人工驯化培植 52
三、中药的命名 52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53
一、采集中药的原则 54
二、小样标本的采集 54
三、大量药物的采收 55
第三节 中药的保存 57
一、中药的干燥方法 57
二、中药的贮藏方法 58
第五章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炮制 60
第一节 中药的毒副作用 60
一、中药毒性的含义 60
二、不良反应的样式 61
三、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64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65
一、炮制的目的 65
二、炮制的方法 66
第六章 中药的方剂与配伍 70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和种类 70
一、方剂的组成 71
一、方剂的变化 74
三、方剂的种类 75
第二节 方剂的配伍 77
一、七情合和 77
二、配伍禁忌 79
第七章 中药的剂型、剂量与用法 83
第一节 中药的剂型 83
一、汤剂 83
二、散剂 84
三、冲剂 85
四、丸剂 86
五、膏剂 88
六、坐药 89
七、浸出剂 90
八、熏剂 92
九、气雾剂 92
十、灸剂 92
十一、熨剂 93
十二、曲剂 93
十三、胶剂 93
十四、丹剂 93
十五、胶囊剂 93
十六、片剂 94
十七、注射剂 96
第二节 中药的剂量 97
一、用药剂量 97
二、影响药物用量的因素 99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101
一、给药途径 101
二、应用形式 101
三、煎煮方法 101
四、灌药方法 104
下篇 各论 109
第一章 解表药 109
第一节 辛温解表 109
麻黄 109
桂枝 112
荆芥 115
防风 117
细辛 119
羌活 122
白芷 123
紫苏 125
藁本 127
苍耳子 128
辛夷 130
柽柳 132
生姜 133
葱白 134
第二节 辛凉解表 136
薄荷 136
柴胡 138
升麻 141
葛根 143
桑叶 145
菊花 147
牛蒡子 149
蝉蜕 151
淡豆豉 153
浮萍 154
第二章 清热药 15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56
石膏 156
知母 159
栀子 162
芦根 165
天花粉 166
淡竹叶 168
寒水石 170
鸭跖草 171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172
黄连 172
黄芩 176
黄柏 179
龙胆草 182
苦参 184
秦皮 187
白鲜皮 188
三棵针 189
马尾连 191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192
金银花 192
连翘 194
板蓝根 197
大青叶 199
青黛 201
蒲公英 203
紫花地丁 205
野菊花 206
山豆根 207
射干 209
马勃 211
鱼腥草 212
败酱草 214
白头翁 215
贯众 217
穿心莲 219
千里光 221
半边莲 222
重楼 223
黄药子 224
白药子 225
木蝴蝶 226
漏芦 227
马齿苋 228
金荞麦 230
地锦草 231
鸦胆子 232
白花蛇舌草 233
白蔹 234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236
生地黄 236
玄参 239
牡丹皮 241
赤芍 243
水牛角 246
白茅根 247
紫草 249
第五节 清热解暑药 251
香薷 251
荷叶 252
白扁豆 254
绿豆 255
苦瓜 256
第六节 清虚热药 257
银柴胡 257
地骨皮 258
胡黄连 260
青蒿 261
白薇 263
第三章 消食药 265
山楂 265
神曲 269
麦芽 271
稻芽 273
莱菔子 275
鸡内金 277
鸡矢藤 279
隔山消 280
阿魏 281
第四章 泻下药 284
第一节 攻下药 285
大黄 285
芒硝 289
番泻叶 291
芦荟 293
第二节 润下药 295
火麻仁 295
郁李仁 296
松子仁 298
菜油 299
麻油 301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302
甘遂 302
京大戟 304
芫花 306
商陆 308
牵牛子 310
巴豆 312
千金子 314
第五章 温里药 316
附子 316
干姜 319
肉桂 322
吴茱萸 325
小茴香 327
丁香 329
高良姜 331
胡椒 333
花椒 335
荜茇 337
荜澄茄 339
第六章 行气药 341
陈皮 341
青皮 344
枳实 345
枳壳 348
木香 349
沉香 351
檀香 353
川楝子 354
柿蒂 356
乌药 358
青木香 360
香附 361
佛手 364
荔枝核 366
大腹皮 367
甘松 369
薤白 370
香櫞 372
玫瑰花 373
娑罗子 375
天仙藤 376
九香虫 377
刀豆 378
第七章 祛湿药 380
第一节 祛风湿药 380
一、祛风湿寒药 380
独活 380
威灵仙 383
川乌 385
蕲蛇(附:白花蛇) 387
乌梢蛇(附:蛇蜕) 389
木瓜 391
蚕沙 394
伸筋草 396
寻骨风 397
油松节 399
海风藤 400
路路通 402
青风藤 404
丁公藤 406
二、祛风湿热药 407
秦艽 408
防己 410
桑枝 412
豨莶草 414
臭梧桐 416
海桐皮 417
络石藤 419
雷公藤 421
老鹳草 423
穿山龙 426
丝瓜络 428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430
五加皮 430
桑寄生 432
狗脊 434
千年健 437
雪莲花 439
鹿衔草 440
第二节 化湿药 442
藿香 442
佩兰 445
苍术 448
厚朴 450
砂仁 452
白豆蔻 455
草豆蔻 457
草果 459
第三节 利水渗湿药 461
一、利水消肿药 461
茯苓 461
薏苡仁 465
猪苓 466
泽泻 468
冬瓜皮 470
玉米须 472
香加皮 473
泽漆 474
蝼蛄 476
荠菜 477
二、利尿通淋药 478
车前子(附:车前草) 479
滑石 482
木通 484
通草 486
瞿麦 488
篇蓄 490
地肤子 492
海金沙 494
石韦 496
灯心草 498
革薢 500
冬葵子 502
三、利湿退黄药 503
金钱草 504
茵陈 506
虎杖 508
地耳草 510
垂盆草 512
第八章 理血药 514
第一节 止血药 514
一、凉血止血药 514
小蓟 514
大蓟 516
地榆 519
槐花 521
侧柏叶 524
苎麻根 526
羊蹄 528
二、化瘀止血药 530
三七 530
茜草 532
蒲黄 534
降香 537
花蕊石 538
三、收敛止血药 540
白及 540
仙鹤草 542
棕榈炭 545
血余炭 546
藕节 548
紫珠 550
四、温经止血药 551
艾叶 551
炮姜 553
灶心土 555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 557
一、活血止痛药 557
川芎 557
延胡索 560
郁金 562
姜黄 565
乳香 567
没药 569
五灵脂 572
二、活血调经药 574
丹参 574
红花 577
桃仁 579
益母草 582
泽兰 584
牛膝 586
鸡血藤 589
王不留行 591
月季花 593
凌霄花 595
三、活血疗伤药 596
土鳖虫 597
马钱子 599
自然铜 601
苏木 603
骨碎补 605
血竭 606
儿茶 608
刘寄奴 610
四、破血逐瘀药 612
三棱 612
莪术 614
水蛭 616
虻虫 618
斑蝥 620
穿山甲 622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625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625
半夏 625
天南星 629
白芥子 632
白前 634
皂荚(附:皂角刺) 636
旋覆花 638
钟乳石 641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643
川贝母 643
浙贝母 646
瓜蒌 647
竹茹 651
竹沥 653
前胡 655
桔梗 657
胖大海 660
海藻 662
昆布 664
海蛤壳 665
海浮石 667
瓦楞子 669
礞石 671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673
杏仁 673
紫苏子 676
百部 679
紫菀 682
款冬花 684
马兜铃 686
白果 689
枇杷叶 691
桑白皮 693
葶苈子 696
洋金花 698
满山红 700
第十章 平肝熄风药 703
第一节 平肝明目药 703
草决明 703
谷精草 705
密蒙花 706
青葙子 707
夏枯草 708
木贼草 710
夜明砂 711
第二节 熄风止痉药 712
牛黄 712
天麻 715
珍珠 717
钩藤 719
全蝎 721
蜈蚣 723
僵蚕 725
地龙 726
山羊角 729
蔓荆子 730
天竺黄 732
白附子 733
第三节 平肝潜阳药 734
石决明 734
珍珠母 736
牡蛎 737
紫贝齿 740
代赭石 741
白蒺藜 742
罗布麻 744
第十一章 镇惊安神与开窍药 746
第一节 安神药 746
一、重镇安神药 746
朱砂 746
磁石 748
龙骨 750
琥珀 752
二、养心安神药 754
酸枣仁 754
柏子仁 756
远志 758
灵芝 760
缬草 761
夜交藤 763
合欢皮 764
第二节 开窍药 766
麝香 766
冰片 768
苏合香 770
石菖蒲 772
第十二章 补虚药 775
第一节 补气药 775
人参 776
党参 778
太子参 781
黄芪 782
白术 784
山药 786
甘草 789
大枣 791
刺五加 793
绞股蓝 795
红景天 797
沙棘 798
饴糖 800
蜂蜜 801
第二节 补阳药 803
鹿茸(附:鹿角) 804
紫河车 805
淫羊藿 807
巴戟天 809
仙茅 811
杜仲 813
续断 815
肉苁蓉 816
锁阳 819
补骨脂 820
益智仁 822
菟丝子 824
沙苑子 826
蛤蚧 827
核桃仁 829
胡芦巴 831
韭菜子 833
阳起石 835
紫石英 837
羊红膻 839
第三节 补血药 841
当归 841
熟地黄 844
白芍 847
阿胶 850
何首乌 853
龙眼肉 855
楮实子 856
第四节 补阴药 858
沙参 858
天门冬 860
麦门冬 863
百合 865
石斛 867
玉竹 869
黄精 871
枸杞子 873
墨旱莲 875
女贞子 876
黑芝麻 879
龟甲 880
鳖甲 882
第十三章 收涩药 885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885
麻黄根 885
浮小麦 887
糯稻根须 888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889
五味子 889
乌梅 891
五倍子 894
罂粟壳 896
诃子 899
石榴皮 901
肉豆蔻 903
赤石脂 906
禹余粮 908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910
山茱萸 910
覆盆子 912
桑螵蛸 914
海螵蛸 916
金樱子 918
莲子 920
芡实 922
刺猬皮 924
椿皮 926
鸡冠花 927
第十四章 涌吐药 930
常山 930
瓜蒂 932
胆矾 934
藜芦 935
甜瓜子 936
第十五章 驱虫药 938
使君子 938
苦楝皮 940
槟榔 942
南瓜子 944
鹤草芽 946
雷丸 946
鹤虱 948
榧子 949
芜荑 950
第十六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952
雄黄 952
硫黄 954
白矾 956
蛇床子 958
蟾酥 960
樟脑 961
木鳖子 963
土荆皮 964
蜂房 966
大蒜 967
第十七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970
升药 970
轻粉 971
砒石 973
铅丹 975
炉甘石 977
硼砂 978
附录一 药名索引 981
附录二 拉丁文药名索引 986
参考文献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