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
一、三川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 4
二、纳顿节的起源与名称由来 26
三、纳顿节的区域分布及其差异 37
四、纳顿节的仪式过程 48
五、纳顿节的组织形式 59
六、纳顿节的传承、变迁与发展现状 61
七、纳顿节的意义和功能 71
志略 77
一、节日时空 79
纳顿节的准备时间 79
纳顿节小会 80
纳顿节正会 81
安神时间 81
庄廓 82
村庙 88
纳顿会场 90
村落 95
二郎宗庙 100
大峨博 101
寺院 103
二、组织 104
水排组织 104
纳顿组织者 105
法拉 107
法师 109
阴阳先生 112
三、节日缘起 113
二郎神 113
九天圣母娘娘 115
摩竭龙王 118
锁竭大帝 120
四郎神 121
朱喇嘛 122
四、仪式活动 123
请神出庙 123
嘛呢会 123
献祭还愿 125
献供品 126
搭头、报喜、唱喜讯 127
折子表演 128
跳法拉 128
安神 129
罚香 129
饮食禁忌 130
蒸饼制作的禁忌 130
禁止妇女入庙 131
跳会禁忌 131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32
会手舞 132
庄稼其 135
三将 136
五将 137
五官 138
杀虎将 139
五大民族 140
会手舞的传说 141
庄稼其的传说 143
三国故事来历的传说 145
杀虎将的传说 146
法拉的传说 148
法师的传说 150
河州荻荻的传说 151
六、游艺娱乐 157
合会手 157
走亲戚 158
提亲、定亲 158
七、节日用品 159
蒸饼 159
公鸡 160
羯羊 161
酩馏酒 161
油饼、麻花、凉面 162
节日礼物 162
方神的服饰 163
会手的服饰 163
庄稼其角色的服饰 166
五将角色的服饰 166
杀虎将的服饰 166
五官的服饰 167
法拉的装束 167
法师的装束 169
脸子 169
锣鼓 170
鸣旗 171
八、节日文献 171
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 172
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 172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解读 173
土族民间信仰研究 173
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174
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以辛家庄和贺尔郡为例 175
地域崇拜与流动的认同——青海民和三川“纳顿”仪式的田野考察 175
民和官亭地区土族的“七月会” 176
三川“纳顿”渊源 176
青海民和土族地区“纳顿”述略 176
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纳顿”新识 177
青海土族的纳顿傩戏初探 177
民和土族“纳顿”面具艺术述略 178
民和土族“纳顿”节日的文化功能刍议 178
浅论土族“纳顿节” 178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 179
青海土族“纳顿”文化现象解读 179
试析土族“纳顿”节传承、复兴的文化动因——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例 179
青海民和土族“纳顿节”的田野调查 180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 180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 180
傩文化土族形态探微 180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一) 181
土族纳顿面具舞解读(二) 181
仪式展演与象征意义:民间仪式中的多神信仰及其社会功能——三川土族“纳顿”节及多神信仰习俗的人类学考察 182
土族纳顿的文化价值及健身功能 182
青海土族纳顿节体育文化探骊 182
土族纳顿节仪式展演的文化象征与功能 183
土族“纳顿”舞蹈的文化解读 183
青海土族“纳顿”舞蹈哑剧 183
民俗节日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征用及其策略——以民和土族纳顿节为例 184
土族纳顿节的当代趋变及其原因探析 184
调查报告 185
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二郎神信仰调查报告 187
青海省民和县三川纳顿组织与水排制度调查报告 223
2007年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纳顿节调查报告 244
2007年青海省民和县杏儿乡藏族八月会调查报告 335
附录 363
参考文献 379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