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专题》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炎明,丁雨龙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3887338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全书共分6篇,即按“细胞、组织、器官”、“营养与代谢”、“生长与发育”、“植物与环境”、“遗传与变异”和“系统与分类”六个“篇”来限定学科范围和方向。共有流式细胞术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等27个专题。本书作为研究生教材,内容丰富,反映了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热点。

第一篇 细胞、组织、器官 2

专题1 流式细胞术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

1.1 流式细胞术基本原理 2

1.2 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3

1.2.1 DNA含量测定与基因组大小分析 3

1.2.2 倍体分析 6

1.2.3 细胞周期分析 8

1.2.4 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10

1.2.5 染色体分析与分选 10

专题2 管状分子分化离体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15

2.1 管状分子分化的离体培养模式系统 16

2.2 管状分子分化中的影响因素 19

2.2.1 植物激素 20

2.2.2 木质形成素 21

2.2.3 Ca2+ 21

2.2.4 渗透压 21

2.2.5 起始细胞密度 22

2.2.6 pH 22

2.3 展望 23

专题3 石斛形态发生与植株再生 27

3.1 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 27

3.2 拟原球茎与植株再生 29

3.3 体胚发生的组织学与细胞学特征 31

3.4 体胚发生的生化与分子基础 33

3.5 影响体胚发生的因子 33

3.6 体胚发生相关技术 35

专题4 栎树繁殖生物技术进展 42

4.1 试管快繁技术 42

4.1.1 外植体选择 42

4.1.2 消毒技术 43

4.1.3 培养基 43

4.1.4 试管快繁成功的树种 43

4.2 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 43

4.2.1 体细胞胚诱导的外植体 43

4.2.2 体细胞胚发生的途径 45

4.2.3 体细胞胚成熟与同步化 46

4.2.4 体细胞胚萌发 47

4.3 小孢子胚胎发生及双单倍体胚胎培养技术 47

4.4 体胚遗传转化技术 48

4.5 遗传稳定性检测技术 48

4.6 人工种子技术 49

第二篇 营养与代谢 56

专题5 植物矿质营养 56

5.1 前言 56

5.2 植物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57

5.3 矿质营养的吸收和运输 58

5.4 矿质营养的基因组学研究 59

5.5 培育高效利用养分和富集营养元素的优良品种 60

5.6 植物营养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61

专题6 木本植物光合作用 63

6.1 木本植物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64

6.1.1 叶绿体的结构 64

6.1.2 叶绿体的成分 64

6.2 木本植物光合作用机制 67

6.2.1 原初反应 67

6.2.2 电子传递 67

6.2.3 光合磷酸化 68

6.2.4 碳同化 70

6.2.5 光合产物 72

6.3 影响木本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73

6.3.1 种与基因差异 73

6.3.2 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5

6.3.3 季节变化 76

6.3.4 光强 77

6.3.5 温度 80

6.3.6 二氧化碳 81

6.3.7 水分供给 82

6.3.8 矿质营养 84

6.3.9 叶龄、植物年龄 86

专题7 植物维管组织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88

7.1 维管组织发育的模式植物 88

7.2 维管组织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 89

7.2.1 植物激素 89

7.2.2 CLE肽 92

7.2.3 HD-ZIP Ⅲ家族,KANADI 94

7.2.4 NAC、MYB转录因子 94

7.2.5 Xylogen 95

7.2.6 其他调控因子 95

7.3 展望 95

专题8 植物次生物质代谢及其调控 102

8.1 植物次生物质代谢 102

8.1.1 初生代谢(物)及次生代谢(物) 102

8.1.2 次生代谢物的分类 103

8.1.3 次生代谢物的特点 107

8.1.4 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前体及途径 108

8.2 次生代谢物的代谢调控 113

8.2.1 环境调控 113

8.2.2 基因工程代谢调控 114

8.2.3 细胞代谢工程调控 119

8.3 问题与展望 124

专题9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与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134

9.1 蕨类配子体发育研究新进展 134

9.1.1 国内研究动态 134

9.1.2 国外研究动态 135

9.2 蕨类配子体生理生态研究新进展 136

9.2.1 光合与呼吸作用 136

9.2.2 蕨类植物配子体对土壤逆境的响应 136

9.2.3 蕨类植物配子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37

9.2.4 蕨类植物配子体对化感物质的响应 137

9.3 小结 138

第三篇 生长与发育 144

专题10 石榴发育(开花坐果)生物学研究进展 144

10.1 石榴的生殖发育活动 145

10.2 石榴生长周期中的关键生殖活动 146

10.2.1 开花诱导和花器官形成 146

10.2.2 花的结构和授粉活动 147

10.2.3 石榴雄性两性同株和花型 148

10.2.4 花活力 150

10.2.5 花可育性 151

10.2.6 石榴籽发育 151

10.2.7 果实大小相关的特性 152

10.3 结语 153

专题11 竹秆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155

11.1 引言 155

11.2 竹秆的形态建成 156

11.2.1 笋芽分化 156

11.2.2 竹秆的初生增粗生长 158

11.2.3 竹秆的高生长 158

11.2.4 竹节的发育 160

11.2.5 竹秆的成熟生长 161

11.2.6 竹秆的异形生长 162

11.3 竹秆个体发育研究展望 163

11.3.1 肋状分生组织 163

11.3.2 居间分生组织活动格局 163

11.3.3 纤维细胞次生增厚的机理 164

11.3.4 基本组织中的长细胞与短细胞 164

11.3.5 竹秆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64

专题12 竹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68

12.1 竹类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169

12.1.1 竹类植物开花周期及开花习性 169

12.1.2 花序及花器构造 171

12.1.3 花粉萌发力 171

12.2 竹类植物胚胎学研究现状 173

12.3 竹类植物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75

12.3.1 杂交育种 175

12.3.2 人工诱导开花 176

12.4 竹类植物开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6

12.5 竹子开花假说 177

12.6 开花竹林的更新 179

12.6.1 有性更新 179

12.6.2 无性复壮 179

12.7 展望 180

专题13 有花植物的显花、传粉与繁育系统 184

13.1 显花系统 185

13.1.1 显花系统的类型划分 185

13.1.2 显花系统的变异格局 187

13.1.3 显花系统的生态关联 188

13.2 传粉系统 189

13.2.1 传粉系统的类型划分 189

13.2.2 传粉系统的变异格局 189

13.2.3 传粉系统的生态关联 190

13.3 繁育系统 191

13.3.1 繁育系统的类型划分 191

13.3.2 繁育系统的变异格局 191

13.3.3 繁育系统的生态关联 193

13.4 展望 193

13.4.1 揭示植物生殖生态功能多样性 193

13.4.2 更新植物生殖生态功能多样性理论 193

13.4.3 革新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94

专题14 植物形态学与树冠结构模型 200

14.1 植物形态学 200

14.2 植物形态科学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 201

14.2.1 歌德 201

14.2.2 霍麦斯特尔 202

14.2.3 格贝尔 202

14.2.4 德若欧 203

14.3 树冠结构分析的形态学基础与标准 203

14.4 23种树冠结构模 204

14.4.1 郝一桐模型 204

14.4.2 寇纳尔模型 205

14.4.3 汤林森模型 205

14.4.4 莫古礼模型 205

14.4.5 李文伯模型 205

14.4.6 柯里巴模型 206

14.4.7 邱一德模型 206

14.4.8 钱伯伦模型 206

14.4.9 浦儒伍模型 206

14.4.10 诺泽冉模型 207

14.4.11 张佩格模型 207

14.4.12 德若欧模型 207

14.4.13 芒金诺模型 207

14.4.14 司开荣模型 207

14.4.15 斯通讷模型 208

14.4.16 费格玲模型 208

14.4.17 裴迪特模型 208

14.4.18 敖立宾模型 208

14.4.19 艾棣孟模型 209

14.4.20 饶武和模型 209

14.4.21 柔克石模型 209

14.4.22 古欧客模型 209

14.4.23 马萨尔模型 210

14.5 树冠结构模型鉴定与分类 210

14.5.1 树冠结构模型的3个梯度 210

14.5.2 温带植物树冠结构模型 212

14.5.3 树冠结构的人为分类 212

第四篇 植物与环境 216

专题15 质子泵及转运蛋白与植物耐盐性 216

15.1 质膜H+-ATPase 217

15.1.1 质膜H+ -ATPase的结构 217

15.1.2 质膜H+ -ATPase的调控 218

15.1.3 质膜H+ -ATPase与NaCl胁迫 220

15.2 液泡膜H+-ATPase 221

15.2.1 液泡膜H+ -ATPase的结构 221

15.2.2 液泡膜H+ -ATPase的调控 221

15.2.3 液泡膜H+-ATPase与NaCl胁迫 222

15.3 转运蛋白与植物耐盐性 224

15.3.1 Na+外排 224

15.3.2 Na+区隔化 225

专题16 植物化感作用 229

16.1 植物化感作用的基本概念 229

16.2 植物化感物质 230

16.2.1 化感物质的作用特点 230

16.2.2 化感物质的收集方法 231

16.2.3 化感物质的生物测定方法 232

16.2.4 化感物质的分类 233

16.2.5 高等植物中的一些重要的化感物质 234

16.3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240

16.3.1 雨雾淋溶和挥发 240

16.3.2 根系分泌和植物残株(凋落物)分解 241

16.3.3 种子萌发和花粉传播 243

16.4 化感物质的转化和迁移 245

16.5 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 247

16.5.1 对受体植物细胞和细胞器的影响 247

16.5.2 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248

16.5.3 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51

16.5.4 对植物营养、水分吸收、酶活性和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252

16.5.5 对激素代谢的影响 253

16.5.6 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54

16.6 结语 256

专题17 苔藓监测空气重金属污染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259

17.1 基本原理 259

17.1.1 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 259

17.1.2 苔藓植物的营养生理 260

17.1.3 苔藓植物监测空气重金属污染的基本原理 262

17.2 监测技术 263

17.2.1 苔藓群落法 263

17.2.2 活藓监测法 264

17.2.3 藓袋法 264

17.2.4 监测材料 265

17.2.5 化学分析方法 265

17.2.6 统计分析与制图 265

17.3 评价指标 266

17.3.1 大气净度指数分析 266

17.3.2 空气质量值分析 266

17.3.3 相对累积因子分析 267

17.3.4 污染因子分析 267

17.3.5 富集因子分析 268

17.3.6 沉降速率分析 269

17.4 技术应用 270

17.4.1 地区性监测实践 271

17.4.2 不同国家的监测实践 272

17.5 结语 272

专题18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及硅的缓解作用 278

18.1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其机制 279

18.1.1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79

18.1.2 对生理代谢的影响 280

18.1.3 对DNA及遗传损伤的影响 285

18.2 硅对植物重金属毒害的缓解作用 286

18.2.1 硅对植物重金属毒害的缓解效应 286

18.2.2 硅对植物重金属毒害的缓解机理 287

18.3 总结与展望 289

第五篇 遗传与变异 296

专题19 分子标记方法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296

19.1 遗传多样性概述 296

19.1.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296

19.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97

19.2 分子标记概述 299

19.2.1 分子标记的特点 299

19.2.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 299

19.3 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04

专题20 栎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 308

20.1 溯祖理论是亲缘地理学的基石 308

20.1.1 术语与概念 308

20.1.2 溯祖过程 309

20.2 亲缘地理学途径是植物物种进化历史研究的利器 311

20.2.1 科学问题 311

20.2.2 分子途径 312

20.3 亲缘地理学方法在栎属及近缘属植物中的应用 316

20.3.1 研究进展 316

20.3.2 发现 317

20.4 亲缘地理学的未来发展 319

20.4.1 亲缘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319

20.4.2 中国植物亲缘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319

专题21 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遗传结构 325

21.1 群体遗传学与遗传结构的概念 325

21.2 遗传标记在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26

21.3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取样策略 327

21.4 遗传结构的衡量参数 327

21.5 植物的物种特性与遗传变异 328

21.6 珍稀木本濒危植物遗传结构研究举例 329

专题22 桂花遗传多样性研究 331

2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331

22.2 桂花系统分类研究 333

22.2.1 木犀科研究 333

22.2.2 木犀属研究 333

22.2.3 桂花形态特征及分布 334

22.3 桂花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35

22.3.1 形态学标记 335

22.3.2 细胞学标记 336

22.3.3 生化标记 336

22.3.4 分子标记 336

22.4 小结与展望 338

第六篇 系统与分类 344

专题23 树木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344

23.1 植物专科专属研究的分子途径 344

23.1.1 植物专科专属的分类修订 345

23.1.2 DNA序列分析与植物分子系统发育 345

23.1.3 APG Ⅱ系统和APG Ⅲ系统 346

23.2 植物物种研究的分子亲缘地理分析途径 347

23.2.1 形态标记与表型变异分析 347

23.2.2 分子标记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347

23.2.3 下一代测序技术与SSR标记开发 349

23.3 植物区系研究的生态与遗传分析途径 350

23.3.1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350

23.3.2 植物区系的生态功能成分分析 350

23.3.3 植物区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52

23.4 植物基因组大小进化研究的流式细胞术分析途径 352

23.4.1 核型分析及其系统分类意义 352

23.4.2 流式细胞术在物种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53

23.4.3 FCM在种以上分类群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354

23.5 结语 355

专题24 中国樱属种质资源与分类 359

24.1 樱属资源与分类研究进展 359

24.1.1 樱属分类学历史 359

24.1.2 樱属植物实验分类学研究 361

24.2 樱属植物分布、起源及演化 364

24.2.1 樱属植物地理分布 364

24.2.2 樱属植物起源与演化 369

24.3 问题与讨论 370

24.3.1 樱属系统发育与进化 370

24.3.2 山樱花复合体及其他类群处理 371

24.3.3 中国樱属种质资源利用前景 371

专题25 中国海棠种质资源及园林应用 379

25.1 海棠分类的研究 379

25.1.1 苹果属植物分类简史 379

25.1.2 我国海棠栽培简史 381

25.1.3 苹果属植物的国内外分布 384

25.1.4 国内外海棠品种分类现状 385

25.1.5 海棠分类研究的趋势、意义和主要途径 386

25.2 海棠品种资源多样性的调查及研究 387

25.2.1 海棠品种资源的调查 387

25.2.2 海棠品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 388

25.3 海棠品种分类系统 389

25.3.1 垂丝海棠品种分类系统 389

25.3.2 湖北海棠品种分类 405

25.3.3 西府海棠品种分类 408

25.3.4 山荆子品种分类 410

25.3.5 三叶海棠品种分类 410

25.3.6 紫花海棠 410

25.3.7 其他海棠优良品种 411

25.4 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411

25.4.1 供试样本材料 412

25.4.2 数据编码方法 412

25.4.3 聚类结果及分析 413

25.5 海棠的园林应用研究 414

25.5.1 海棠的美学价值 414

25.5.2 海棠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416

25.5.3 海棠与文学、名人 417

25.5.4 海棠的现代园林应用 419

专题2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竹类植物系统进化及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425

26.1 分子标记检测竹类遗传多样性及辅助分类 426

26.1.1 常用的分子标记体系 426

26.1.2 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系统分类及辅助分类等上的应用 427

26.2 RACE-PCR结合模式植物分析系统,分析模式植物同源基因在竹类中的功能 428

26.2.1 3′-RACE的原理 429

26.2.2 5′-RACE的原理 430

26.3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竹类植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431

专题27 花楸属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437

27.1 花楸属分类简史 437

27.2 花楸属分类研究方法 439

27.2.1 形态和解剖学研究 439

27.2.2 花粉形态 440

27.2.3 细胞学研究 440

27.2.4 化学分类研究 441

27.2.5 分子生物学研究 441

27.3 花楸属系统位置及分类 441

27.3.1 花楸属系统位置 441

27.3.2 花楸属分类 442

27.4 花楸属种的界定 443

27.4.1 对种的认知差异 443

27.4.2 种的界定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