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主要问题 6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
1.2.1 未完成的工人阶级理论 12
1.2.2 镶嵌的劳动力市场化理论 21
1.3 本书的思路与框架 28
1.4 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30
第2章 走出凉山:流动的彝人群体 33
2.1 彝人的分布与规模 34
2.2 彝区的环境与生计 37
2.3 彝区的社会与文化 41
2.3.1 彝人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 41
2.3.2 彝人传统的家支制度 44
2.3.3 彝人传统的纠纷处理机制 48
2.4 彝人流动的去向和规模 51
2.4.1 古代彝人流动及与他群的互动 51
2.4.2 当代彝区的人口流动 53
2.5 小结 57
第3章 劳工差序:珠三角的经济奇迹与劳工生境 60
3.1 珠三角的经济奇迹 63
3.1.1 改革开放与“广东模式” 63
3.1.2 桑基农田变世界工厂 66
3.1.3 外包体系中的企业代工 73
3.1.4 后危机时代的可能性 80
3.2 珠三角的劳工生境 83
3.2.1 从农民到“农民工” 84
3.2.2 从“农民工”到“后备劳工游击队” 87
3.3 小结 92
第4章 委身工厂:珠三角的彝人聚集与领工制生成 94
4.1 彝族工人的流动抉择 98
4.1.1 到广东讨生计 102
4.1.2 开启新的生活 110
4.1.3 城市生活的诱惑 116
4.1.4 波动市场的影响 119
4.2 彝人领工制的形成与发展 121
4.2.1 早期的“冒险者” 122
4.2.2 领工制度的初创 130
4.2.3 领工组织的裂变 139
4.3 彝人劳务派遣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142
4.3.1 依附中介的彝人劳务 143
4.3.2 “超越”中介的彝人劳务 144
4.3.3 边缘的彝人劳务派遣 148
4.3.4 开创家支的派遣公司 151
4.4 小结 153
第5章 寻求生活:珠三角流动彝人的生存困境与希望 155
5.1 流动工人的生活境遇 158
5.1.1 无处为“家”的生活 158
5.1.2 弱肉强食的“丛林” 169
5.1.3 临时性关系网络 178
5.1.4 流动者的精神生活 183
5.2 领工制下的彝人空间 190
5.2.1 多面向的“中间人” 191
5.2.2 带班群体的崛起 220
5.2.3 工人的认可与抵制 225
5.2.4 流动的彝人共同体 230
5.3 领工制之外的可能性 238
5.3.1 少数的“彝族员工” 239
5.3.2 公益组织的困惑 244
5.3.3 公共服务的缺位 247
5.4 小结 255
第6章 重建秩序:珠三角彝人群体的失序与再组织 257
6.1 彝人群体内部的竞争与对抗 258
6.1.1 带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 259
6.1.2 “挖工人”引发的对抗 263
6.1.3 选择用工企业的灵活化 266
6.1.4 内部的威胁、敲诈与绑架 270
6.2 彝人工头发起的群体行动 275
6.2.1 彝人对劳务中介的抗议 276
6.2.2 彝人对工厂的群体抗议 279
6.3 以家支为中心的群体秩序再造 291
6.3.1 自我保护与彝人家支大会的召开 294
6.3.2 金融资本与家支派遣公司的开创 307
6.3.3 秩序再造与筹建“凉山农民工商会” 311
6.4 小结 317
第7章 镶嵌的市场:珠三角彝人群体行动的社会根源 319
7.1 脱嵌、嵌入与彝人群聚性的生成 320
7.2 市场化与“未完成无产阶级”的抗争意识 326
第8章 结语 332
参考文献 338
后记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