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编(1897—1930) 3
味莼园观影戏记&佚名 3
观美国影戏记&佚名 7
《影戏杂志》发刊词&顾肯夫 9
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郑正秋 15
如何的救度中国的电影&郁达夫 19
影戏概论&周剑云 汪煦昌 22
导演学&陈醉云 28
编剧学&周剑云 程步高 34
我所希望于观众者&郑正秋 40
导演的经过&梅雪俦 李泽源 42
影剧之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孙师毅 45
课余漫笔&洪深 48
什么是有艺术价值的影片?&侯曜 60
影戏剧本作法&侯曜 62
活动影片之戏剧的研究&徐葆炎 70
对于摄制古装影片之意见&陈趾青 73
所谓中国影片&陈君清 79
银色的梦&田汉 82
导演法&欧阳予倩 86
中国影片之前途&周剑云 92
编制《故都春梦》宣言&罗明佑 107
民族主义与中国电影&卢梦殊 110
第二编(1931—1945) 117
提倡平民化影片&李昌鉴 117
国片复兴声浪中的几个基础问题&李淞耘 120
影片艺术论&刘呐鸥 134
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凤吾 146
如何走上前进之路&郑正秋 153
传声筒里&张石川 157
中国电影之路&尘无 161
电影罪言&席耐芳 167
《城市之夜》评&黄子布等 171
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刘呐鸥 177
我们的陈诉:今后的批判是“建设的”&洪深等 182
电影之色素与毒素&嘉谟 184
天一公司十年经历史&天一公司 187
电影导演论&孙瑜 193
编剧二十八问&洪深 201
清算软性电影论&唐纳 206
创造中的声片表现样式&思白 212
“倒叙法”与“悬想”作用&费穆 217
略谈“空气”&费穆 219
再论演技&郑君里 221
谈国防电影&郑伯奇 236
会客室中&蔡楚生 239
世界名导演评传·费穆论&凌鹤 247
电影艺术论&徐公美 253
关于旧剧电影化的问题&费穆 262
第三编(1945—1949) 267
从银幕看到了我自己——看《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臧克家 267
“八年的苦白吃了吗?”——致东山及诸友&夏衍 271
银幕边缘杂感&潘孑农 274
从《假凤虚凰》说民主&李健吾 277
《太太万岁》题记&张爱玲 281
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顾仲彝 285
论国产影片的文学路线——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遥远的爱》为例&未之 287
国产片的出路问题&费穆 295
中国电影复员以来——《电影论坛》第一次电影问题座谈会记录&欧阳予倩等 303
《万家灯火》座谈&史东山等 314
《新闺怨》的产生&史东山 322
偏安在花厅中的人们——《小城之春》观后感&靖华 325
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费穆 328
我们这样看《国魂》&梓甫等 330
“开麦拉是一支笔”——访问记·谈导演经验&沈浮 333
建立中国电影风格&以群 337
第四编(1949—1976) 343
风格漫谈&费穆 343
电影《南征北战》所达到和没有达到的方面&钟惦棐 346
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史东山 355
为繁荣电影剧本创作而奋斗&陈荒煤 361
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张骏祥 381
戏曲影片的造型风格&韩尚义 395
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文汇报》 402
需要合乎艺术规律的领导&石方禹 405
导演应该有创作上的主动&徐苏灵 406
典型和唯成分论必须分清&白沉 408
从题材的选择谈起&艾明之 409
导演应该是影片生产的中心环节&陈鲤庭 412
尊重电影的艺术传统&孙瑜 415
没有喜剧可演&韩非 425
救救电影&老舍 426
重视中国电影的传统&石挥 428
政论不能代替艺术&吴永刚 430
从何说起&陈白尘 431
电影的锣鼓&钟惦棐 434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 439
在1959年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的讲话&夏衍 461
林则徐形象的创造&赵丹 467
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徐昌霖 475
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瞿白音 482
电影语言中的几种构成元素&陈西禾 496
新题材 新人物 新成就&贾霁 517
歌颂新人、新农村的一次尝试——《枯木逢春》创作得失初探&郑君里 525
粗犷·浓郁·洗练·简洁——影片《农奴》镜头运用学习札记&罗静予 532
电影导演的基础知识&成荫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