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休闲”释义 3
一、“休”字释义 5
二、“闲”字释义 8
三、“休闲”释义 13
第二节 关于休闲的基本理论阐析 16
一、休闲:人向道生成的自由状态 17
二、休闲之道的基本维度:自然、社会、自身、天命 18
三、生成:休闲的工夫与境界 21
四、自由:休闲的本质 25
五、休闲与工作、无聊的关系 28
六、休闲与物质基础、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的关系 32
第三节 宋代士大夫休闲文化与思想研究现状 35
上篇:宋代士大夫休闲文化研究 43
第一章 宋代士大夫的休闲文化境遇 43
第一节 政治政策:崇文佑文 43
第二节 经济景象:城市繁荣 49
第三节 社会风俗:奢侈享乐 55
第四节 文化潮流:重理尚雅 67
第二章 茗饮休闲 76
第一节 饮茶休闲 76
第二节 饮酒休闲 90
第三章 交游休闲 103
第一节 僚友交游 103
一、官方形式 103
二、非官方形式 105
第二节 妓乐交游 111
一、与官妓交往 112
二、与家妓共乐 117
三、青楼之好 121
四、携妓出游 126
第四章 诗文休闲 137
第一节 著作诗文 139
第二节 赏评诗文 143
第三节 诗文交往 151
第五章 趣艺休闲 155
第一节 琴艺 155
第二节 棋艺 161
第三节 书法 167
第四节 绘画 176
第五节 赏花 182
一、牡丹 184
二、梅花 186
第六节 收藏 191
一、金石 191
二、书籍 193
三、书画 194
四、笔墨纸砚 199
五、香料 204
第七节 蹴鞠 208
第六章 隐逸休闲 213
第一节 “三隐”之说 213
第二节 山林之隐 217
第三节 田园之隐 223
第四节 壶天之隐 230
第五节 酒隐 238
下篇:宋代士大夫休闲思想研究 245
第七章 政治家的休闲思想研究——以王安石为代表 245
第一节 人性论:心充体逸则乐生 245
第二节 道德修养:仁智之乐 250
一、仁者与智者 250
二、尽仁而圣 252
第三节 礼乐政治与王霸之辨:乐世闲身岂易求 255
第四节 归隐之意:梦为蝴蝶亦还家 263
一、行看富贵酬勤苦:对纷纭世事与功名利禄的厌弃 263
二、世事不如闲静处:强烈的归隐之意 267
三、心力长年人事外:交游僧道以寄意 270
四、穷通适异趣:仕隐之情的纠结 274
第五节 怡心自然:却疑山水有精神 276
第六节 关注自身:自得以为娱 280
一、饱餐甘寝更无求 282
二、挟策能伤性,捐书可尽年 284
三、神茂真观复,心明众尘消 286
四、晚知童稚心,自足可忘老 289
第八章 文学家的休闲思想——以苏轼为代表 291
第一节 《徐大正闲轩》标示的三种生活状态 291
第二节 对休闲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休闲等一味 293
第三节 实现休闲的现实维度 304
一、官余闲日月 304
二、捐弃琐务得闲 306
三、因病得闲 307
四、年老致仕得闲 308
第四节 休闲哲学的基本视域 309
一、处理与超验世界的关系:乐天知命 309
二、处理人与物(对象世界)的关系:游于物外 318
三、处理人与自我生命的关系:性命自得 331
第五节 休闲的基本发生机制 339
一、心闲手自适 339
二、此心安处是菟裘 340
三、我适物自闲 343
四、天教闲客管青春 344
第九章 理学家的休闲思想——以朱熹为代表 349
第一节 天理与休闲 349
一、理是休闲之根据 349
二、休闲是得理之条件 352
三、持敬自得之乐 356
四、“闲事”论:义理之外皆“闲事” 361
五、慎独:闲居之道 364
六、休闲境界:孔颜乐处与曾点之乐 370
第二节 玩物适情 384
一、性情论 384
二、金石字画之好 387
三、园亭轩堂之乐 389
四、自然风物之意 392
五、物外隐逸之情 398
余论 有关宋代士大夫休闲文化与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 403
一、总体人格特征:多维丰满,怡然自得 403
二、基本价值追求:以真为基,向善求美 414
三、休闲文化特点 429
四、儒释道对宋代士大夫休闲思想的浸润与影响 433
五、地域文化对宋代士大夫休闲文化的塑造与影响 438
六、宋代士大夫休闲文化与政治、风俗、理学、艺术之关系 443
结语 456
参考文献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