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问题的提出 4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1.1.2 研究目的 6
1.2.2 研究意义 7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9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0
1.4.1 主要的研究方法 10
1.4.2 技术路线 12
1.5 主要的创新之处 13
1.5.1 理论层面的创新 13
1.5.2 操作层面的创新 14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6
2.1 智力资本相关文献 16
2.1.1 不同研究视角下智力资本内涵的界定 16
2.1.2 智力资本的测度 25
2.1.3 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32
2.2 资本共生相关文献 37
2.2.1 自然科学视阈下的“共生”现象 37
2.2.2 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共生”现象 41
2.2.3 资本共生关系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48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述评 49
第三章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的理论溯源 52
3.1 劳动价值论 52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56
3.3 协同论 59
3.4 交易费用理论 63
3.5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65
3.6 “结构洞”理论 69
3.7 本章小结 70
第四章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的构建 73
4.1 共生规律的描述 73
4.1.1 “质参量”与“象参量”——共生单元内、外性质的表征 73
4.1.2 “共生度”与“共生系数”——共生行为关系的描述 74
4.1.3 “共生密度”与“共生维度”——共生均衡条件的测度 76
4.2 共生单元的识别 77
4.2.1 物质资本共生单元 77
4.2.2 智力资本共生单元 82
4.3 共生引力的判断 89
4.3.1 共生引力的内涵与特征 89
4.3.2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生引力 92
4.4 共生界面的选择 96
4.4.1 共生界面的特征与选择原理 96
4.4.2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生界面 100
4.5 共生环境的营造 110
4.5.1 基于物质联系的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制度安排 110
4.5.2 嵌入心智模式的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非正式制度安排 115
4.6 共生能量的分配 119
4.6.1 共生阻尼机制、全要素共生度及其与共生能量生成之间的关系 119
4.6.2 共生能量的分配 120
4.6.3 我国企业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能量生成与分配机制的演化 121
4.7 本章小结 125
第五章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的测度 128
5.1 资本共生互惠效应的存在性:基于Logistic生长模型的检验 128
5.1.1 从资本属性的视角再次梳理资本共生行为模式 128
5.1.2 经典增长模型的回顾 131
5.1.3 基于Logistic生长模型的资本共生互惠效应的检验 133
5.2 共生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138
5.2.1 关系、共生关系 138
5.2.2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构成及其内涵 139
5.2.3 嵌入社会网络分析的资本共生关系 141
5.3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测度体系的构建 144
5.3.1 共生关系测度体系设计的原则 144
5.3.2 涵盖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共生关系的评价体系 146
5.4 首次评价:基于共生度、共生系数的静态关系测度 148
5.4.1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行为关系——共生度 148
5.4.2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相互影响程度——共生系数 150
5.5 二次评价:基于共生效率的动态关系测度 153
5.5.1 数据包络分析的运用原理 153
5.5.2 基于DEA方法的资本共生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158
5.5.3 DEA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160
5.6 本章小结 163
第六章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65
6.1 社会经济领域共生问题的研究进展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65
6.2 研究设计 168
6.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168
6.2.2 变量的界定与数据的搜集 175
6.2.3 研究模型的构建 178
6.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179
6.3.1 独立样本T检验 179
6.3.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179
6.3.3 多元回归分析 182
6.4 本章小结 185
第七章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影响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187
7.1 从共生单元差异性的视角重构企业价值网 187
7.1.1 共生单元差异性与质参量兼容性的对立统一 187
7.1.2 资本共生单元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189
7.1.3 基于差异性的企业价值网的构建 198
7.2 研究设计 200
7.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200
7.2.2 变量的界定与数据的搜集 205
7.2.3 研究模型的构建 209
7.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209
7.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209
7.3.2 多元统计回归分析 211
7.4 本章小结 215
第八章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的演进 217
8.1 基于能量分配的资本共生系统相变模式 217
8.1.1 资本共生系统中共生行为模式与共生组织模式的结合矩阵 217
8.1.2 共生系统相变的驱动 220
8.1.3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体相变的仿真建模 222
8.2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演进的内、外部驱动 226
8.2.1 资本共生关系演进的内部驱动:资本的“逐利性” 226
8.2.2 资本共生关系演进的外部驱动:共生界面的完善 228
8.3 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生关系的演进路径 231
8.3.1 基于“自组织”行为的资本共生单元遴选与匹配机制 232
8.3.2 基于资本竞争的积累机制 233
8.3.3 基于价值功能差异的时序组合机制 235
8.3.4 基于市场导向的共生关系信息反馈与纠偏机制 236
8.3.5 基于长期契约与广泛信任的共生介质优化机制 238
8.4 共生关系演进历程中共生体与环境的冲突与调适 240
8.4.1 共生体与共生环境:谁推动谁的演进 240
8.4.2 共生体与共生环境的“冲突源”及其进化效应 242
8.4.3 面向共生关系优化的共生环境调适方式选择 245
8.5 本章小节 249
第九章 资本共生关系演进历程中的风险控制 251
9.1 资本共生关系风险的构成 251
9.1.1 风险与风险管理 251
9.1.2 资本共生关系风险的构成 253
9.2 资本共生关系风险的识别 262
9.2.1 风险识别的基本流程 262
9.2.2 资本共生关系风险的识别方法 263
9.3 资本共生关系风险的测度 266
9.3.1 风险测度的主要方法 266
9.3.2 基于AHP方法的资本共生关系风险测度 269
9.4 资本共生关系风险的控制 274
9.4.1 共生契约订立与执行中的风险控制 274
9.4.2 共生环境冲突与调适中的风险控制 275
9.4.3 共生能量生成与分配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277
9.5 本章小结 281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283
10.1 研究结论 283
10.2 对策建议 285
10.2.1 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提高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生效率 285
10.2.2 提供有利于提高共生能量产出水平的公共政策 287
10.2.3 引入弹性剩余分配模式以激活隐性要素的价值潜能 288
10.2.4 以智能制造为导向推进两类资本共生关系的正相变 289
10.3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291
10.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91
10.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292
参考文献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