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富源文集 第1卷 形上智慧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富源著
  • 出 版 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7622784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本套文集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陶富源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40多年成果的结集,按内容及篇幅分为十卷。第一卷是对哲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反思的一部著作。旨在说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对宇宙人生关系的总体性把握,是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理解宇宙人生辩证关系,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全书共十一章,分别论述哲学的本质意蕴、哲学的文化定位、哲学的认识指向、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时代内涵、哲学的一般功能、哲学与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逻辑体系、哲学的发展途径等问题。该书澄清了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是非,坚持对哲学本质的科学理解,对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运用哲学的热情,有一定的价值。

第一章 哲学的本质意蕴 1

一、哲学的本质是世界观理论 1

(一)“哲学无定论”之述评 2

(二)哲学世界观的科学理解 8

二、宇宙人生关系的总体把握 12

(一)哲学是宇宙人生的统一论 12

(二)中西传统哲学的天人之论 15

三、真善美统一的追求 21

(一)真、善、美及其辩证关系 21

(二)哲学史上的真善美关系论 25

(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30

第二章 哲学的文化定位 35

一、原始神话是文化的源头 35

(一)根植于现实的艺术创造 36

(二)虚幻描写中的神灵意识 37

(三)天人互渗的混沌世界观 38

(四)幼稚谬误中的合理认识 39

二、人为宗教是哲学的母体 41

(一)自发宗教与人为宗教 41

(二)人为宗教催生了哲学 47

三、哲学是近现代人类文化的核心 52

(一)哲学成为人类文化核心的上升过程 52

(二)哲学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本质内涵 56

第三章 哲学的认识指向 66

一、哲学的一般对象 66

(一)哲学一般对象的两层次 66

(二)哲学基础对象的理解 70

(三)哲学核心对象的把握 77

二、哲学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85

(一)不同层次哲学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85

(二)不同视点哲学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89

(三)不同功能哲学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93

(四)各种门类哲学对象的共性与个性 94

(五)哲学对象的一般性统摄其特殊性 9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 9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对象共性 9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对象个性 97

第四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 101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101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人类认识史追溯 101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人类本体论说明 105

(三)哲学基本问题不可拒斥 108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112

(一)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理解 112

(二)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理解 117

(三)哲学基本问题应有其第三方面 120

三、哲学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变革 123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理解 123

(二)立足实践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变革 127

第五章 哲学的时代内涵 131

一、哲学受制于它的时代 131

(一)哲学时代论的梳理 131

(二)哲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135

(三)哲学依赖时代发挥作用 137

(四)哲学家是时代产儿 138

二、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41

(一)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凝结 141

(二)时代精神精华的基本内涵 144

三、哲学的不断时代化 150

(一)时代化是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5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魅力 154

(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156

第六章 哲学的一般功能 168

一、哲学功能的阶位 168

(一)哲学功能之正确定位 168

(二)哲学大用是根本之用 175

二、哲学功能的表现 177

(一)精神教养 178

(二)思维训练 182

(三)方法指导 187

(四)干预现实 19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发挥 196

(一)科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196

(二)科学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

第七章 哲学与科学 204

一、哲学与科学关系理解的三种旧模式 204

(一)“知识总汇”的理解模式 204

(二)“科学之科学”的理解模式 206

(三)“哲学科学化”的理解模式 208

二、哲学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210

(一)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210

(二)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动力 212

(三)哲学对科学的概括和指导 2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相互促进 222

(一)科学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222

(二)现代科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2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227

(四)建立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的巩固联盟 232

第八章 哲学与政治 234

一、哲学的两重社会职能 234

(一)哲学科学职能的根据 234

(二)哲学政治职能的根据 238

(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241

(四)克服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243

二、政治对哲学的影响和作用 245

(一)政治需要促进哲学的产生 246

(二)政治需要影响哲学作用发挥 248

(三)政治斗争引发哲学党派斗争 249

(四)政治统治需要某种国家哲学 251

三、哲学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253

(一)哲学革命对政治革命的先导作用 254

(二)哲学对政治制度的规划设计作用 256

(三)哲学为一定政治力量提供思想路线 257

(四)国民哲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政治作用 259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政治作用 260

第九章 哲学的思维方式 263

一、思维方式 263

(一)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 263

(二)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264

(三)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质 267

(四)思维方式的分类 270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思辨性 272

(一)哲学思维的根本特性是思辨性 272

(二)哲学的科学思辨性的基本规定 279

三、哲学的反思、批判和整合 280

(一)哲学的思辨性反思 280

(二)哲学对对象理论前提的批判 284

(三)哲学是世界整体观念的综合 286

第十章 哲学理论的逻辑体系 289

一、哲学的体系性 289

(一)成熟的哲学都有体系 289

(二)哲学体系的相对性 29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性 29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开放性 300

二、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302

(一)逻辑起点的地位 302

(二)逻辑起点的获得 30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起点是辩证物质 30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起点的两种误解 308

三、哲学体系的逻辑展开 316

(一)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316

(二)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主要原则 31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324

第十一章 哲学理论的发展途径 326

一、哲学的自由精神 326

(一)独立思考的精神 326

(二)追求真理的精神 330

(三)自由争论的精神 332

(四)自由精神是哲学的根本精神 335

二、哲学理论的论争 337

(一)不同哲学基本派别的争论 337

(二)不同哲学理论体系的争论 340

(三)哲学理论体系内在的争论 344

三、哲学论争的旨归 347

(一)哲学论争的原则 347

(二)哲学论争的旨归 352

主要参考文献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