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伦理建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步楼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53761756
  • 页数:198 页
图书介绍: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能不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对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好,但基础仍然薄弱,制约食品安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食品安全伦理体系的构建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构建食品安全伦理,是培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艰巨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前言 1

第一章 食品安全的伦理意义 4

第一节 食品安全及其伦理的基本内涵 4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5

二、食品安全伦理的基本内涵 7

第二节 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和民生幸福 9

一、食品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9

二、食品安全是公众健康和民生幸福的基础 10

第三节 食品安全关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11

一、食品安全问题制约科学发展 12

二、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和谐 14

第四节 食品安全关乎“以人为本”执政伦理的实施 16

一、保障食品安全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16

二、保障食品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17

三、保障食品安全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 18

第二章 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 20

第一节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看食品安全 20

一、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考察 21

二、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26

三、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般性原因 35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形势及其复杂性 39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进程 39

二、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的“多事之秋” 51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殊成因分析 55

第三节 食品安全的相对性和可控性 58

一、食品安全风险理论及其应用 59

二、食品安全的可控性 67

第三章 食品安全的伦理反思 71

第一节 企业的伦理反思 72

一、我国企业伦理理念的演变 72

二、我国原有企业监管模式 75

三、企业的功利论和道义论 77

四、企业伦理缺失的分析 79

第二节 政府的伦理反思 86

一、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87

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监管现状 94

三、政府的功利论和道义论 99

四、政府监管现状的伦理反思 100

第三节 消费者的伦理反思 104

一、食品消费者的功利论和道义论 105

二、我国食品消费伦理的历史演变 107

三、我国食品消费的伦理偏失 109

第四章 食品安全的伦理重塑 115

第一节 企业伦理:强化社会责任 115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 116

二、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 121

三、重塑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 123

第二节 行政伦理:强化市场监管 125

一、政府监管的基本界定 125

二、政府对食品企业的监管类型 128

三、政府应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市场监督 130

第三节 消费伦理:维护权益与适度消费 132

一、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132

二、视需消费、文明消费 136

三、环保消费、绿色消费 138

第四节 传播伦理:强化媒体监督和道德引导 139

一、媒体的监督力量 140

二、媒体的道德引导 142

三、建立有效的媒体监督与引导机制 144

第五章 构建食品安全伦理的路径 147

第一节 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147

一、诚信是构建食品安全伦理之基 148

二、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之举 150

三、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之策 153

第二节 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155

一、创新食品监管行政组织体系 156

二、推进食品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157

三、强化基层食品监管体系建设 157

四、完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158

五、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159

第三节 健全科技与政策支撑体系 160

一、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体系建设 160

二、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61

三、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163

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 165

五、加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体系建设 166

第四节 完善食品安全制度伦理 168

一、健全食品安全标准 168

二、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170

三、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171

四、健全追溯管理制度 172

五、健全责任保险制度 174

六、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175

第五节 强化食品安全法律保障 177

一、食品安全法律保护的立法概况 177

二、食品安全法律保护的实践探索 183

三、强化食品安全保护的法律对策 185

参考文献 191

后记 195

致读者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