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理解社会主义,直面资本主义 2
二、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飞跃 5
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
四、一本“人人能读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7
第二章 重温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思想 22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思想的创立 22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2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逻辑 35
一、西方主流学者对市场经济逻辑的见解 35
二、《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逻辑 40
三、《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 46
四、研究《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逻辑的现实意义 51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55
一、改革的探索和试验阶段(1978年12月—1992年2月) 55
二、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年2月—2003年10月) 64
三、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制度创新阶段(2003年10月—2012年11月) 69
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11月至今) 73
五、简要的总结和展望 77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80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0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 9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7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06
一、正确用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 10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 109
三、从“无锡尚德破产案”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14
四、全球范围内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借鉴 124
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1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130
一、产业结构与政策相关理论 131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的历史逻辑 134
三、一个代表性产业政策剖析与评述:产能过剩治理 144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为什么行:中国的经验 149
第八章 社会主义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 152
一、财政与公共财政 152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产品 155
三、公共选择与人民主权 160
四、税收和税收制度 162
五、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164
六、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转移支付 170
七、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172
第九章 社会主义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 177
一、金融和金融体制 178
二、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81
三、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看我国货币政策 183
四、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191
五、辩证理解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化 197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8
第十章 社会主义城乡发展—体化理论与实践 216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凸显 216
二、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城乡发展一体化 219
三、建立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23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28
第十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理论与政策 240
一、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 240
二、新常态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45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要依靠“多元动力” 248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 257
一、创新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行动 257
二、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借鉴人类所有文明 258
三、市场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 265
四、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方向 269
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践方式 271
六、示范创新案例经验 276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 280
一、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80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84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89
四、促进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291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 295
一、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295
二、绿色发展的中国传统思想来源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304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创新与探索 308
四、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问题 31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论与实践 318
一、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318
二、开放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322
三、秉持开放理念,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333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论与实践 342
一、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42
二、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内涵与要义 348
三、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政策实践 353
第十七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366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 367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解析 369
三、为什么现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75
四、理解“供给侧经济学” 378
五、“供给侧经济学”政策主张评析 381
六、“供给侧经济学”在美国的实践和争议 384
七、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的“供给学派”的区别与联系 392
八、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396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