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5
第三节 概念界定 6
一、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 6
二、信用、担保和信用担保 7
三、助学贷款管理主体与助学贷款担保主体 9
第四节 文献综述 10
一、关于信贷担保的经典研究 10
二、关于信用担保的研究 13
三、关于助学贷款信用担保的研究 18
第五节 研究样本和数据 19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一、研究思路 21
二、研究方法 21
第二章 国家助学贷款引入担保的必要性 24
第一节 降低拖欠率需要引入担保 24
一、借款学生的还款能力约束逐步变松 24
二、借款学生的还款意愿明显不足 34
三、需要引入担保增强借款学生还款意愿 39
第二节 担保成为降低银行惜贷的必备条件 40
一、商业银行最大化收益的选择 40
二、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过程 41
三、担保是降低拖欠、消解惜贷的必要条件 44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担保的理论分析 46
第一节 有关贷款担保的经典理论 46
一、信息非对称对交易的影响 46
二、信贷担保理论 48
第二节 担保在贷款中的作用 52
一、传递信息 52
二、代偿 53
第三节 担保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54
一、担保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作用 54
二、担保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作用机理 56
第四节 小结:担保可增加追讨可行性,降低拖欠 62
第四章 国家助学贷款担保方式的选择 64
第一节 信用担保与抵(质)押 64
一、担保的缘起及发展 64
二、贷款担保方式分类 68
三、信用担保与抵(质)押的异同 69
第二节 外国(地区)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选择 72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 72
二、中等收入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 76
三、欠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 77
第三节 信用担保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契合 78
一、信用担保双向信息服务功能契合贷后管理需要 78
二、信用担保易实现的特点契合贫困生经济现状 80
三、信用担保的管理功能弥补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人力不足 81
四、信用担保契合国家助学贷款期限较长特点 82
第四节 小结:信用担保是国家助学贷款合适的担保方式 83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主体 84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担保人必备条件 84
一、信息优势 84
二、代偿能力 87
三、法律许可 88
第二节 潜在的担保人及其信息优势 88
一、潜在的担保人及其分布 89
二、潜在担保人信息优势分析 89
三、潜在担保人信息优势排序和代偿能力讨论 95
第三节 对担保选择与意愿的现实考察 96
一、自然人的担保选择与意愿 96
二、法人的担保选择与意愿 103
第四节 小结:国家助学贷款合适的担保主体 107
第六章 助学贷款担保机制的国际案例 110
第一节 助学贷款担保中的激励与约束:委托-代理理论 110
第二节 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机构担保-政府再担保”机制 112
一、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的主要品种与运作方式 112
二、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机构担保-政府再担保”机制的运行 114
三、联邦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激励与约束 115
四、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担保成功经验的借鉴 119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高校管理-混合担保”机制 121
一、印度尼西亚助学贷款现状 121
二、印度尼西亚助学贷款项目的运行 123
三、KMI和PSL助学贷款项目担保契约 126
四、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助学贷款的比较 128
第四节 小结:美国、印度尼西亚担保模式为我所用之处 130
第七章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高校-政府担保”机制的提出与运行 133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高校-政府担保”机制的提出 133
一、政府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 133
二、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担保中具有优势 135
三、政府委托高校担保,形成“高校-政府担保”机制 136
第二节 “高校-政府担保”机制运行中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138
一、高校与政府运作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益不同 138
二、高校与政府的博弈 140
三、政府对高校的激励与约束 143
第三节 “高校-政府担保”机制的运行 150
一、“高校-政府担保”机制的启动 150
二、“高校-政府担保”过程中的考核与监督 153
三、“高校-政府担保”结果的分担与分享 153
第八章 结语 156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56
第二节 主要创新 157
第三节 研究局限 158
附录A系列问卷一:对样本高校借款学生的调查问卷 159
附录B系列问卷二:对样本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 163
附录C对高校分管副书记、副校长的访谈提纲 166
附录D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167
附录E对市级支行分管国家助学贷款副行长的访谈提纲 168
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