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2
序致第一 2
谆谆之言诉缘由 2
切肤之痛,引以为戒 4
教子第二 6
幼时明理为良子 6
严母出功臣,慈父失良子 9
铮铮傲骨不可少 11
兄弟第三 12
兄与弟,犹形与影 12
弟敬而兄爱 15
后娶第四 17
尊先贤而慎续娶 18
门户之祸 19
至诚至孝汝南薛包 20
治家第五 23
治家如治国 24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24
治家应适度 25
仗义与性吝者 27
姻缘莫要市井 29
肃敬对待典籍 30
卷二 34
风操第六 34
聊记礼仪示子孙 34
不可因讳而废公事 36
离别的不同风俗 38
亲属名称不可滥 40
称呼不可戏 41
忌讳与丧服 43
避讳有讲究 45
门不停宾 46
慕贤第七 48
君子慎交游 49
不可重遥轻近 50
绝不窃人之美 52
前轻后重失良机 53
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55
卷三 60
勉学第八 60
凡庶更须勤学 60
当以学自勉 62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65
学者当淳去泰 66
学者当修身利行 68
晚学不可自弃 70
博士当涉群书 71
孝昭帝犯忌 73
庶士更须好学 74
古人勤学 75
训思鲁 77
勤切磋易进步 79
卷四 84
文章第九 84
文才当自知 84
为文须谦虚 86
席毗笑文士 87
时俗不可独违 88
名士之争 89
文章之大失 91
无轻议 93
名实第十 94
名与实 94
君子立己 96
不可毁诺 97
天才钝拙而雅自矜持 99
圣人之教 101
涉务第十一 103
有益于物 103
眼不能见其睫 105
乘马之风俗 107
不可轻农事而贵末业 109
卷五 112
省事第十二 112
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112
上书陈事 114
谏诤之徒 116
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117
不论身份则无尤 118
以仁义为节文 120
止足第十三 122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122
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123
仕宦称泰之中品说 124
诫兵第十四 126
当以儒雅为业 126
君子当为主尽规 129
武夫 130
养生第十五 131
诸药饵法,不废世务 131
虑祸保身 134
生与义 135
归心第十六 137
勿轻慢佛教 137
俗之谤者五 140
勿以寻常论宇宙 141
佛文可实验 144
人力与神通 146
善恶之行,祸福所归 147
何由悉责其精洁 148
人生难得,无虚过 150
卷六 154
书证第十七 154
“荇”“苋”之别 154
苦菜非龙葵 155
“牡”不可为“牧” 156
“影”与“景” 158
“陈”字不应皆改 159
“穴”与“六” 161
一夜五更 16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63
卷七 168
音辞第十八 168
邪乃未定之词 168
元帝手教侍读 169
杂艺第十九 171
道不同不相为谋 171
右军乃书之渊源 172
《画书赋》不足为信 173
勿要轻禽,截狡兽 174
拘而多忌,无益 175
算与医兼明即可 178
博弈不可常 179
弹棋时可为之 181
终制第二十 183
坦然面对离世 183
门衰不敢隐退 184
奄忽不求备礼 186
本书经典名句记忆 189
本书相关名言链接 190
读后感 191
教养——做人的底气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