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
二、药理学的发展史 1
三、药物制剂基本知识 3
四、临床用药护理程序 3
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 6
第一章 药效学 6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6
一、作用与效应 6
二、治疗作用 6
三、不良反应 7
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8
一、量反应 8
二、质反应 8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9
一、药物受体的特点和学说 10
二、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10
三、受体调节 10
第二章 药动学 13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3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3
二、吸收 14
三、分布 14
四、生物转化 15
五、排泄 16
第二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16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16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17
三、药动学参数 18
第三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1
第一节 药物因素 21
一、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21
二、用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22
三、药物相互作用 22
第二节 机体因素 23
一、生理因素 23
二、遗传因素 23
三、疾病因素 23
四、心理因素 24
五、长期用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24
第二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28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28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28
一、解剖学分类 28
二、药理学分类 28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29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29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及效应 31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32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32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33
第五章 拟胆碱药 35
第一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35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 35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36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 37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38
一、胆碱酯酶 38
二、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38
三、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39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40
第六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 43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43
一、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43
二、阿托品合成代用品 46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 47
一、神经节 阻断药 47
二、神经肌肉阻断药 47
第七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1
第一节 α、β受体激动药 51
第二节 α受体激动药 54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54
二、α1受体激动药 55
三、α2受体激动药 55
第三节 β受体激动药 56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 56
二、β1受体激动药 57
三、β2受体激动药 57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59
第一节 α受体阻断药 59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59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61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62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62
第三节 α、β受体阻断药 64
第三篇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68
第九章 镇静催眠药 68
第一节 苯二氮?类 68
第二节 巴比妥类 71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72
第十章 抗癫痫和抗惊厥药 75
第一节 抗癫痫药 75
一、概述 75
二、传统的抗癫痫药 76
三、新型抗癫痫药 78
第二节 抗惊厥药 79
第十一章 抗中枢退行性病变药 81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81
一、拟多巴胺类药 82
二、中枢性M胆碱受体阻断药 84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84
一、中枢胆碱酯酶抑制药 85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85
三、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药 85
第十二章 抗精神失常药 87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87
一、吩噻嗪类 88
二、硫杂蒽类 90
三、丁酰苯类 90
四、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90
第二节 抗抑郁症药 91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91
二、NA再摄取抑制药 92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93
四、其他抗抑郁药 94
第三节 心境稳定药 94
第四节 抗焦虑症药 95
第十三章 麻醉性镇痛药 97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97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100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 102
第四节 阿片受体阻断药 103
第十四章 解热镇痛消炎药 105
第一节 概述 105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107
一、水杨酸类 107
二、苯胺类 109
三、吲哚类 109
四、芳基乙酸类 109
五、芳基丙酸类 110
六、烯醇酸类 110
七、吡唑酮类 111
八、烷酮类 111
九、异丁芬酸类 111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111
第十五章 麻醉药 114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114
一、吸入性麻醉药 114
二、静脉麻醉药 115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 116
第四篇 心血管系统药理 120
第十六章 抗高血压药 120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20
第二节 一线抗高血压药 121
一、利尿药 121
二、钙通道阻滞药 122
三、β受体阻断药 123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24
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126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 126
一、中枢性降压药 126
二、血管舒张药 127
三、神经节 阻断药 128
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 128
五、α1受体阻断药 128
第四节 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129
一、钾通道开放药 129
二、5-HT受体阻断药 129
三、内皮素受体阻断药 129
四、前列腺素合成促进药 129
第五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30
第十七章 抗心律失常药 133
第一节 心肌电生理学基础 133
一、心肌电生理特性 133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34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和分类 135
一、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机制 135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35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35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135
二、Ⅱ类 β受体阻断药 138
三、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39
四、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139
第十八章 抗心力衰竭药 141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及药物分类 141
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 141
二、抗心力衰竭的药物分类 142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142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 143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143
三、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143
第三节 利尿药 143
第四节 β受体阻断药 143
第五节 强心苷类 144
第六节 其他药物 145
一、血管扩张药 145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146
三、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146
第十九章 抗心绞痛药 148
第一节 硝酸酯类 149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药 150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150
第二十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53
第一节 调血脂药 153
一、他汀类 154
二、胆汁酸结合树脂 154
三、烟酸 155
四、苯氧芳酸类 155
第二节 抗氧化药 156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类 157
第四节 动脉内皮保护药 157
第五篇 内脏和血液系统药理 160
第二十一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60
第一节 肾脏的排尿功能与利尿基础 160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162
一、高效利尿药 162
二、中效利尿药 164
三、低效利尿药 164
第三节 脱水药 165
第二十二章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168
第一节 促凝血药 168
第二节 抗凝血药 170
一、体内体外抗凝血药 170
二、体内抗凝血药 171
三、体外抗凝血药 172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 172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172
二、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173
三、凝血酶抑制药 173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173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173
第五节 抗贫血药 174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178
第一节 平喘药 178
一、抗炎平喘药 178
二、支气管扩张药 179
三、抗过敏平喘药 181
第二节 镇咳药 182
一、中枢性镇咳药 182
二、外周性镇咳药 182
第三节 祛痰药 182
一、痰液稀释药 182
二、黏痰溶解药 183
三、黏液调节 药 183
第二十四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85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185
一、抗幽门螺杆菌药 185
二、抗酸药 186
三、胃酸分泌抑制药 186
四、增强胃黏膜屏障药 188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 188
一、助消化药 188
二、止吐药 189
三、止泻药与吸附药 190
四、促胃肠动力药 190
五、泻药 191
六、利胆药 192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194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194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196
第二十六章 组胺与抗组胺药 198
第一节 组胺 198
第二节 抗组胺药 199
一、H1受体阻断药 199
二、H2受体阻断药 200
三、H3受体阻断药 200
四、H4受体阻断药 201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药理 204
第二十七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204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205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11
第二十八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213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13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16
一、硫脲类 216
二、碘及碘化物 218
三、β受体阻断药 219
四、放射性碘 219
第二十九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21
第一节 胰岛素 221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24
一、促胰岛素分泌药 224
二、胰岛素增敏药 225
三、双胍类 226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26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物药理 230
第三十章 抗菌药物概论 230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230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31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232
一、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232
二、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233
第三十一章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 235
第一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235
一、天然青霉素 235
二、半合成青霉素 237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39
第三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40
一、头霉素类 240
二、碳青霉烯类 240
三、氧头孢烯类 240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240
第四节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241
第五节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241
第三十二章 损伤细胞膜的抗生素 244
第三十三章 抑制蛋白质合成抗生素 246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246
一、概述 246
二、常用药物 247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 248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 249
一、概述 249
二、常用药物 250
第四节 四环素类 251
一、概述 251
二、常用药物 252
第五节 氯霉素类 252
第三十四章 抑制核酸合成的抗菌药 255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255
一、概述 255
二、常用药物 257
第二节 磺胺类药 258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260
第三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262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262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262
二、抗结核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264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265
第三十六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267
第一节 抗真菌药 267
一、抗浅部真菌感染药 267
二、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267
三、广谱抗真菌药 268
第二节 抗病毒药 269
一、抗艾滋病病毒药 269
二、抗流感病毒药 270
三、抗疱疹病毒药 270
四、抗肝炎病毒药 271
五、广谱抗病毒药 271
第三十七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73
第一节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73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 273
二、尽早确定病原菌 273
三、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选药 274
四、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274
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75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275
二、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276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276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76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76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76
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76
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76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77
第三十八章 抗寄生虫药 279
第一节 抗疟原虫药 279
一、疟原虫生活史及药物作用 279
二、抗疟药的分类 280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282
一、抗阿米巴病药 282
二、抗滴虫病药 283
第三节 驱肠虫药 283
一、驱蛔虫及蛲虫药 283
二、驱绦虫药 284
第四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284
一、抗血吸虫病药 284
二、抗丝虫病药 285
第三十九章 抗恶性肿瘤药 287
第一节 抗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287
一、抗肿瘤药物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287
二、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288
第二节 常用抗肿瘤药物 289
一、影响核酸合成药物 289
二、干扰RNA转录合成药 290
三、影响DNA结构与功能药 290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药 293
五、激素平衡调节药 293
第三节 抗肿瘤药的应用原则 294
一、根据药物的抗瘤谱考虑 294
二、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考虑 294
三、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考虑 295
四、根据药物毒性特点考虑 295
第八篇 其他药物药理 298
第四十章 消毒防腐药 298
第一节 概述 298
第二节 常用消毒防腐药 299
一、酚类 299
二、醇类 299
三、醛类 299
四、酸类 299
五、卤素及其化合物 300
六、氧化剂 300
七、表面活性剂 301
八、重金属化合物及染料类 301
九、其他 302
第四十一章 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 304
第一节 电解质平衡调节药 304
第二节 酸碱平衡调节药 306
一、碱化剂 306
二、酸化剂 306
参考文献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