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原论阶段 1
第一节 易学 1
第二节 其他本原论 7
第三节 认识论 9
一、感性认识 9
二、理性认识 12
第四节 价值论 13
第五节 政治学 18
第二章 形而上学的出现 22
第一节 道学 24
一、老子 24
二、庄子 36
第二节 本原论 45
一、易学 46
二、管子 50
第三节 自然学 54
一、物理学 54
二、宇宙学 65
第四节 认识论 69
一、感性认识 70
二、知性认识 79
第五节 辩证法 92
第六节 稷下学宫及其对儒家的影响 97
第七节 价值论 103
一、道家求善价值观 103
二、儒家自利价值观 114
三、墨子利他价值观 136
第八节 政治学 139
一、道家的理想国及其治国主张 139
二、儒家的理想国及其治国主张 144
三、墨子的治国主张及理想国 160
四、法家的治国主张 165
五、邹衍的五德转移说 173
第三章 是的初次冲击 174
第一节 佛教哲学的传入 175
第二节 形而上学 182
一、贵无论 182
二、崇有论 186
三、现象学派 192
四、神学 194
第三节 易学 201
第四节 自然学 209
一、物理学 209
二、宇宙学 213
第五节 认识论 216
一、感性认识 216
二、知性 220
三、认识理论 223
第六节 价值论 223
第七节 政治学 233
第四章 哲学转向时期 240
第一节 形而上学 242
一、佛教哲学 242
二、理学 246
第二节 本原论 256
一、易学 256
二、气学派 265
第三节 自然学 270
一、物理学 270
二、宇宙学 281
第四节 认识论 283
第五节 价值论 286
第六节 政治学 298
第五章 哲学退化时期 300
第一节 形而上学被遗忘 301
第二节 本原论 307
一、易学 307
二、气学 311
三、心学 322
第三节 自然学 328
一、物理学 328
二、宇宙学 332
第四节 认识论 334
第五节 价值论 338
第六节 政治学 349
第六章 是的再次冲击 355
第一节 西方哲学的传入 356
第二节 形而上学 360
一、道、理 360
二、佛教哲学 366
第三节 本原论 375
一、易学 375
二、气学 376
三、心学 378
第四节 自然学 379
一、物理学 379
二、宇宙学 382
第五节 认识论 384
一、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 384
二、佛教哲学中的认识论 388
第六节 知识学 389
一、知识的种类 389
二、知识的来源 394
三、知识的检验标准 397
第七节 价值论 399
第八节 政治学 407
第七章 是的哲学初论 414
第一节 汉语系词“是” 416
第二节 “是”的三种用法 420
一、系词用法 420
二、存在用法 422
三、断真用法 425
第三节 “是”的语法 428
第四节 “是”的意义 435
第五节 “是”与物 439
第六节 认识论 441
一、范畴 441
二、逻辑 445
三、“是”的认识论 446
第七节 神学 449
第八节 价值论 453
一、智慧 453
二、什么是幸福 456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458
参考文献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