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理论 3
1 概述 3
1.1 承载力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3
1.2 区域综合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4
2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理论 5
2.1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内涵与特点 5
2.2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 6
2.3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预测方法 8
3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 9
3.1 基于数据驱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 9
3.1.1 数据驱动模型基本原理 9
3.1.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
3.1.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与过程 11
3.2 基于非线性集对分析的多子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13
3.2.1 集对分析基本原理 13
3.2.2 基于非线性集对分析的单系统评价方法与过程 13
3.2.3 基于非线性集对分析的多子系统评价方法与过程 16
3.3 基于云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 20
3.3.1 云理论基本原理 20
3.3.2 基于云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与过程 20
3.4 基于云理论与集对分析的耦合评价方法 23
3.4.1 云理论与集对分析的耦合优势 23
3.4.2 基于云理论与集对分析的耦合评价方法与过程 23
4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预测方法 26
4.1 基于综合承载力时间序列的直接预测方法 26
4.1.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综合承载力时间序列直接预测方法 26
4.1.2 方法应用与分析 27
4.2 基于单指标预测的综合承载力间接预测方法 28
第2部分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实践 33
5 天津滨海区域概况 33
5.1 自然状况 33
5.1.1 气候状况 33
5.1.2 地质地貌状况 34
5.1.3 波浪、潮流、泥沙状况 35
5.2 社会状况 38
5.2.1 天津市概况 38
5.2.2 滨海新区概况 39
5.3 天津海岸线及近岸海域开发建设状况 39
5.3.1 自然发展阶段(1939年以前) 43
5.3.2 平稳发展阶段(1939—2002年) 43
5.3.3 高速发展阶段(2002—2030年) 43
5.3.4 后发展阶段(2030年—) 44
5.4 基于平行坐标的天津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质量可视化分析 44
5.4.1 平行坐标基本原理 44
5.4.2 平行坐标可视化分析方法及其步骤 45
5.4.3 基于平行坐标的天津近岸海域水生态质量可视化分析 45
5.4.4 基于平行坐标的天津近岸海域底质沉积物质量可视化分析 49
5.5 天津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因子时间序列多尺度趋势分析 52
5.5.1 时间序列多尺度趋势分析方法 52
5.5.2 天津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因子时间序列多尺度趋势分析 53
5.5.3 天津近岸海域沉积物因子时间序列多尺度趋势分析 66
5.6 天津及其近岸海域主要环境生态问题浅析 78
5.6.1 天津及其近岸海域主要环境生态问题 78
5.6.2 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85
5.7 天津滨海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分析 90
6 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91
6.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91
6.2 结合区域特点的指标体系组成 92
7 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95
7.1 评价指标与指标标准 95
7.1.1 经济子系统指标 95
7.1.2 人口子系统指标 97
7.1.3 资源子系统指标 102
7.1.4 社会子系统指标 106
7.1.5 生活子系统指标 111
7.1.6 环境子系统指标 111
7.1.7 评价指标标准 116
7.2 基于非线性隶属函数集对分析的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 119
7.2.1 不同指标的非线性隶属函数构成 119
7.2.2 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125
7.3 基于云理论的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 128
7.4 基于云理论与集对分析相耦合的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 133
7.5 天津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136
7.6 天津滨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137
8 滨海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预测方法引申与工程应用 138
8.1 涉海工程建设多模型预测性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与过程 138
8.1.1 涉海工程建设多模型预测性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 138
8.1.2 涉海工程建设多模型预测性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 138
8.2 涉海工程建设多模型预测性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工程应用 140
8.2.1 天津港东疆港区第二港岛 140
8.2.2 锦州港龙栖湾港区 142
参考文献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