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板用木材的振动特性与民族乐器的声学品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镇波,黄英来,杨扬著;刘一星主审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30490629
  • 页数:179 页
图书介绍: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的我国民族乐器,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对我国民族乐器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木材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共鸣板用材,其声学振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乐器的声学品质。《共鸣板用木材的振动特性与民族乐器的声学品质》以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月琴、阮及二胡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介绍共振板用木材的构造特征及化学组分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基于统计方法的纹理图像选材及共鸣面板的选配;第三部分为共鸣面板、乐器共鸣构件(共鸣箱)及共鸣体的声学性能检测与分析;第四部分为乐器声学品质分析。即追踪研究木材微观构造特征到乐器产品(即木材-共振面板-共振箱-乐器)的整个过程。

第0章 绪论 1

0.1 木材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0.2 木材的声学振动特性及性能评价 3

0.3 乐器共鸣板用木材的声学振动特性研究进展 11

0.4 本书的主要内容 23

参考文献 23

第1章 共振板用木材振动性能的测定及比较 29

1.1 木材声学振动特性的测定 29

1.2 泡桐木材振动性能的分析 31

1.3 云杉属木材振动性能的分析 34

1.4 泡桐木材与云杉属木材的振动性能比较 44

1.5 本章小结 48

参考文献 49

第2章 木材生长轮宽度、密度对振动性能的影响 50

2.1 生长轮宽度、密度的测定 50

2.2 生长轮宽度与泡桐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51

2.3 木材生长轮宽度标准差与泡桐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53

2.4 木材生长轮宽度变异系数与泡桐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55

2.5 木材密度与泡桐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57

2.6 本章小结 61

第3章 木材化学组分对声学振动性能的影响 62

3.1 木材化学组分的测定 62

3.2 综纤维素含量与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63

3.3 木质素含量与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66

3.4 苯醇抽提物含量与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69

3.5 1% NaOH抽提物含量与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72

3.6 结晶度与木材声学品质之间的关系 75

3.7 综合比较分析 78

3.8 本章小结 87

参考文献 88

第4章 基于统计方法的纹理图像共鸣面板用材选材方法研究 89

4.1 纹理及纹理识别概述 89

4.2 基于Canny算子的边缘检测 91

4.3 泡桐木材的纹理图像选材分析 93

4.4 本章小结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5章 共鸣面板用木材的选配方案 103

5.1 乐器共鸣面板用木材基础数据分析 103

5.2 乐器共鸣面板用木材振动特性综合分析 105

5.3 乐器共鸣板的拼接方案 116

5.4 本章小结 118

参考文献 119

第6章 乐器共鸣面板的声学性能检测与分析 120

6.1 乐器共鸣面板声学振动模态测试与分析 120

6.2 表面波传播速度检测与分析 139

6.3 乐器共鸣面板表面声辐射强度检测 141

6.4 本章小结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7章 乐器共鸣构件声学性能检测与分析 148

7.1 乐器共鸣构件的制作 148

7.2 乐器共鸣构件表面波传播速度的检测与分析 149

7.3 乐器共鸣构件声辐射强度的检测与分析 150

7.4 本章小结 152

第8章 乐器共鸣箱声学性能检测及乐器声学品质的客观评价 153

8.1 乐器调音 153

8.2 乐器共鸣箱体的面板表面波传播速度检测与分析 153

8.3 乐器共鸣箱体的声辐射强度检测与分析 155

8.4 乐器声学品质的客观评价 155

8.5 本章小结 160

第9章 乐器声学品质主观评价及分析 161

9.1 主观评价前的调音 161

9.2 各种乐器的演奏要求 162

9.3 乐器声学品质主观评价表 163

9.4 乐器声学品质的专家主观评价 164

9.5 本章小结 166

参考文献 166

第10章 乐器共鸣体声学振动性能综合分析及客观评价与选材 167

10.1 乐器共鸣体各阶段表面波传播速度对比 167

10.2 乐器共鸣体各阶段声辐射强度对比 170

10.3 乐器共鸣面板纹理宽度与振动性能的关系 172

10.4 共鸣面板振动性能与乐器声学品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173

10.5 素板指标与乐器声学品质之间相关性分析及客观选材方法 174

10.6 本章小结 175

第11章 结论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