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 1
绪论 1
一、免疫与医学免疫学的概念 1
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1
三、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 2
第一章 抗原 5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6
一、异物性 6
二、大分子物质 6
三、结构与化学组成 6
四、其他因素 6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6
一、抗原决定簇 7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7
第三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8
一、异种抗原 8
二、异嗜性抗原 9
三、同种异型抗原 9
四、自身抗原 10
五、肿瘤抗原 11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4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5
一、中枢免疫器官 15
二、外周免疫器官 16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6
一、T淋巴细胞 17
二、B淋巴细胞 19
三、自然杀伤细胞 19
四、抗原提呈细胞 20
五、其他免疫细胞 21
第三节 免疫分子 21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21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及作用 21
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23
第三章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26
第一节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7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7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 28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8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9
第三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 30
一、IgG 30
二、IgM 30
三、IgA 30
四、IgD 31
五、IgE 31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31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31
二、激活补体 31
三、结合Fc受体 31
四、穿过胎盘和黏膜 32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及应用 32
一、多克隆抗体 32
二、单克隆抗体 32
三、基因工程抗体 33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6
第一节 补体的概述 36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36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37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37
一、经典途径 37
二、旁路途径 38
三、MBL途径 39
第三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1
一、溶细胞作用 41
二、调理作用 41
三、炎症介质作用 41
四、免疫黏附作用 41
五、调节免疫应答 41
第五章 免疫应答 45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45
一、屏障结构 46
二、固有免疫细胞 46
三、固有免疫分子 48
四、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48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49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 49
二、细胞免疫应答 50
三、体液免疫应答 51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53
第六章 临床免疫 57
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 57
一、抗细菌免疫 57
二、抗病毒免疫 58
三、抗真菌免疫 59
第二节 超敏反应 60
一、Ⅰ型超敏反应 60
二、Ⅱ型超敏反应 63
三、Ⅲ型超敏反应 65
四、Ⅳ型超敏反应 66
第三节 临床相关免疫 68
一、自身免疫病 68
二、免疫缺陷病 69
三、肿瘤免疫 69
四、移植免疫 70
第四节 免疫学应用 70
一、免疫预防 71
二、免疫治疗 73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77
绪论 77
第一节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77
一、微生物 77
二、医学微生物学 78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78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78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79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79
第七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81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1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81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82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87
四、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 91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93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93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93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94
四、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97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98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98
二、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99
第八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02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102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02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04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106
一、基本概念 106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106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108
第三节 医院感染 110
一、医院感染概述 110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 111
第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感染 114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14
一、细菌的毒力 114
二、侵入数量 119
三、侵入门户 119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119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 119
二、细菌感染的途径 120
三、细菌感染的类型 121
第十章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25
第一节 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25
一、细菌标本的采集 125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126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26
一、化脓性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26
二、呼吸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 126
三、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 127
四、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27
五、动物源性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28
六、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128
第十一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129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30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30
二、常见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30
三、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131
四、常见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133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34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34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及临床意义 136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37
四、常见病毒的抵抗力特点 138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38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138
二、病毒变异的临床意义 139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 140
第十二章 病毒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143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43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43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144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 145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4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46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147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47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47
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48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48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148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149
第十三章 医学真菌学 151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51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51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 152
三、真菌的抵抗力 152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 153
一、真菌感染的来源与感染类型 153
二、真菌的致病机制 153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诊断 154
一、标本的采集 154
二、检查与鉴定 155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55
一、真菌感染的预防 155
二、真菌感染的治疗 155
第三篇 常见病原微生物 159
第十四章 化脓性细菌 159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60
一、生物学特性 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3
四、防治原则 163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63
一、生物学特性 1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6
四、防治原则 166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66
一、生物学特性 16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7
四、防治原则 167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67
一、脑膜炎奈瑟菌 168
二、淋病奈瑟菌 169
第五节 铜绿假单胞菌 170
第十五章 肠道感染细菌 171
第一节 肠杆菌科细菌 171
一、埃希菌属 172
二、沙门菌属 174
三、志贺菌属 177
四、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简介 178
第二节 弧菌属 179
一、霍乱弧菌 179
二、副溶血性弧菌 181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属 181
第四节 弯曲菌属 182
第十六章 厌氧性细菌 183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83
一、破伤风梭菌 184
二、产气荚膜梭菌 185
三、肉毒梭菌 187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89
第十七章 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19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92
一、生物学特性 192
二、致病性 193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94
四、微生物学检查 195
五、防治原则 196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 197
一、生物学特性 19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8
四、防治原则 198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 198
一、生物学特性 19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9
三、微生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99
第四节 百日咳鲍特菌 199
一、生物学特性 19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2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0
四、防治原则 200
第五节 脑膜炎奈瑟菌 200
第六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细菌 200
一、流感嗜血杆菌 201
二、克雷伯菌属 202
第十八章 动物源性细菌 203
第十九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05
第一节 支原体 205
第二节 衣原体 207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09
第四节 螺旋体 211
一、钩端螺旋体 211
二、梅毒螺旋体 212
三、其他螺旋体简介 214
第二十章 呼吸道病毒 216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17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8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19
第二节 麻疹病毒 219
一、生物学性状 21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9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20
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 220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0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21
第四节 风疹病毒 221
第五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221
第六节 SARS冠状病毒 222
一、生物学性状 2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23
第七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23
第二十一章 肠道病毒 225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26
一、生物学性状 22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7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27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227
一、柯萨奇病毒 228
二、埃可病毒 228
第三节 人类轮状病毒 228
第四节 其他肠道感染病毒 229
一、杯状病毒 229
二、星状病毒 229
三、肠道腺病毒 230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231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32
一、生物学性状 2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3
四、防治原则 233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33
一、生物学性状 2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6
四、防治原则 23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37
一、生物学性状 2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7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38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38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38
第二十三章 类疱疹病毒 240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41
一、生物学性状 2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2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42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42
第三节 EB病毒 243
一、生物学性状 2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44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244
一、生物学性状 2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4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45
第二十四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46
一、生物学性状 2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9
四、防治原则 249
第二十五章 其他病毒 250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50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50
二、登革病毒 252
三、出血热病毒 252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253
一、生物学性状 25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53
第三节 人乳头瘤病毒 254
第二十六章 常见的致病性真菌 255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255
一、皮肤癣真菌 255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55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256
一、白假丝酵母菌 256
二、新生隐球菌 257
三、其他真菌 258
第四篇 人体寄生虫学 261
第二十七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261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 261
一、寄生虫及其分类 261
二、宿主类型 262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和感染阶段 263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63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263
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264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265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65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266
三、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266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267
第二十八章 医学蠕虫 269
第一节 线虫 270
一、概述 270
二、似蚓蛔线虫 271
三、毛首鞭形线虫 273
四、蠕形住肠线虫 274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276
六、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279
七、旋毛形线虫 281
八、粪类圆线虫 282
九、弓首线虫 284
十、结膜吸吮线虫 284
第二节 吸虫 285
一、概述 285
二、华支睾吸虫 286
三、卫氏并殖吸虫 288
四、布氏姜片吸虫 289
五、日本裂体吸虫 291
第三节 绦虫 294
一、概述 294
二、链状带绦虫 295
三、肥胖带绦虫 297
四、细粒棘球绦虫 298
第二十九章 医学原虫 302
第一节 阿米巴 302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302
二、其他阿米巴原虫(结肠内阿米巴、齿龈内阿米巴) 305
第二节 毛滴虫 305
一、阴道毛滴虫 305
二、口腔毛滴虫 306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307
第四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308
第五节 疟原虫 310
第六节 刚地弓形虫 314
第七节 隐孢子虫 317
第三十章 医学节肢动物 319
第一节 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 319
一、昆虫纲 320
二、蛛形纲 320
三、甲壳纲 320
四、多足纲 320
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320
一、直接危害 320
二、间接危害 321
思与练选择题参考答案 325
参考文献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