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形而上描述 3
寻觅丢失的“家园” 3
批评的惶惑及其旨归 6
自身的提高与消解 10
呐喊与彷徨 12
界说的混乱 16
学院派批评与非学院派批评 19
文革后文学的“十检讨书” 26
文革后文学批评的“十批判书” 37
从宏整趋向琐屑 45
写实——非写实——新写实 54
散文的迷失与迷失后的寻找 58
先锋小说与通俗小说的背悖与亲姻 68
文坛“八旗病”剖理 71
回归与颠覆 74
回眸:“审祖” 99
死亡蜕变中的新生 104
电影的希望 116
呼唤英雄主义精神 119
重铸陕西文学辉煌 122
“陕军东征”后的文化思考 125
让黄土地上跃动“蓝色”的活力 127
“细说”向“后”看 132
也谈“老三届”现象 136
平常心的文学风景 140
读书当学毛泽东 143
隐忧:书籍与影视的文化隔代接收 145
第二辑:域外读解 151
读周克芹《人生一站·雨中的愉悦》 151
开掘着的人生系列——路遥初论 155
硬着头皮的正视——读莫言的《红高粱》 171
宗族·权力·话语·故事——读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178
西部文学的理论还原——读肖云儒的《中国西部文学论》 186
文学,你将“走”到哪里去——与李洁非先生《走出八十年代》的商榷 189
过去的记忆——读秦兆阳《洁白的风帆》 192
非陕北的高建群和陕北文化内核 197
走向坟墓——读高建群《老兵的母亲》 199
“做人宜粗”的高建群 204
罗强烈散文印象 208
十八的月亮圆又缺——赵熙近期中短篇小说解析 211
吕梁山的“厚土”层哟——读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 218
生命的悲壮——读姜天民《白门楼印象三篇》 221
人性的错位——读姜天民《黄昏》 228
生命奥秘的破译——读薛尔康《父父子子》 230
陕西人看陕西作家——兼与冯积岐先生商榷 233
第七个摸象人——陈孝英喜剧研究拾踪 238
美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读陈孝英《喜剧美学初探》《幽默的奥秘》 240
冷点上爆出的热课题——陈孝英《喜剧美学初探》再评 243
为了再度的辉煌——读蔡桂林《冲浪:在军事文学的海面》 245
龙年散文一瞥 252
第三辑:本土追踪 261
崔建忠的散文 261
为人与为文的统一——读杨葆铭的散文集《鼠事》 263
沙漠里飞来一只童鸽——读梁小兰《星星夜的童话》 265
生活的切贴与疏离——“李随成小说专号”读后’ 268
面对陕北——郝海安散文片谈 270
王青春的文学青春 273
生命圆圈的自身雕塑——读牧笛小说《最后的雕塑》 276
信天游永远不断头——单振国散文解读 279
平常心的文学生活——朱小林诗歌与散文读后 282
久远历史的故事还原——读怱培元的《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 285
第一代城里人的宣言——雪岩中篇小说谈片 290
霍向贵:心中永驻延安精神 292
背负沉重镣铐的城籍乡里人——白凤鸣散文集《荒原独语》代序 297
王亦群其人其诗 304
话说朱合作 311
相看两不厌——读塞北的散文集《大地的年轮》 313
一颗红枣的心理独白——许浚《陕北大红枣》片谈 317
色彩的燃烧——读肖峰的诗集《大地之光》 320
遭遇情感——读庞文梓的长篇小说《情近情远》 323
似水流年天地间——读崔月德《流年似水》并代序 327
意气殊高洁——沙人的《丁香园耕耘录》读后 332
换一种说法——郭世平散文解读 334
刘仲平和他的报告文学 337
故意:文化走进大山深处——读魏常瑛的长篇小说《大山深处》 340
大智若“泊” 343
叩向自身——读李艾平的《人们》 346
心灵的放飞——读谢清《月如钩》并代序 349
走进生活——读张克鸿诗集《雪泥鸿爪》 351
左子初:无法远离的朴实 354
守望“农历”——读霍竹山诗集《陕北恋歌》 356
如此活法的刘毓珠 359
没有结束的结束——写在“王贵杯”有奖征文结束之际 361
塞上景观:榆林散文群落 365
后记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