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海草碳通量遥感研究进展及调查方法 9
第一章 海草生态系统碳汇及调查计划 9
第一节 海草生态系统及碳汇的重要性 9
第二节 国内外海草的调查及计划 12
一、国外关于海草生态系统本底调查 12
二、国内关于海草生态系统本底调查 15
第三节 海草的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6
第四节 海草信息遥感提取的水体校正模型 24
第五节 海草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 30
第二章 辐射传输模型在海草底质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47
第一节 水体、大气对海草光谱的影响 47
第二节 辐射传输模型 48
第三节 典型海区的海草光谱特征 50
第四节 海草地物光谱分析 56
第五节 海草的卫星遥感检测 70
一、海草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70
二、海草分布的卫星遥感监测 70
第六节 海草分布变化分析 74
第三章 海草碳汇现场调查研究方法 77
第一节 海草生态系统碳通量评估方法 77
一、海草覆盖度观测方法 77
二、传统的初级生产力测量方法 80
三、生物光学模式(bio-optical model) 81
四、海草床中捕食通量的碳同位素法测量 83
第二节 荧光技术在海草初级生产力监测方面的仪器和原理 83
第三节 海草的降解作用和测量方法 87
第四节 影响海草固碳的因素 89
第五节 相关观测仪器的制作 90
第二篇 我国海草分布 97
第四章 我国海草的总体分布 97
第五章 我国海草种类的区域分布 106
一、大叶藻 106
二、矮大叶藻 107
三、泰来藻 108
四、海菖蒲 109
五、二药藻 109
六、川蔓藻 110
七、海神草 112
八、贝克喜盐草 113
九、齿叶海神草 114
十、齿叶丝粉藻 115
十一、丛生大叶藻 116
十二、喜盐草 117
十三、黑纤维虾海藻 119
十四、红纤维虾海藻 120
十五、具毛喜盐草 121
十六、丝粉藻 122
十七、小喜盐草 123
十八、羽叶二药藻 124
十九、针叶藻 125
第三篇 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31
第六章 海南省典型海草生态系统的结构 131
第一节 海南省海草床总体状况 131
第二节 泰来藻海草床 133
第三节 海菖蒲海草床 135
第四节 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 137
第七章 海草床中的附生生物及影响因素 140
第八章 海草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 149
第一节 新村港和三亚湾细菌、聚球藻数量和碳含量 149
第二节 海草附着的放线菌 154
一、海草中的放线菌资源 154
二、海草中细菌和放线菌种类和丰度的影响因素 156
第三节 海草床中的固氮微生物 158
第九章 海草床中的浮游生物 162
第一节 新村港海草床中的浮游种类及数量 162
第二节 海南椰林湾海草床中的浮游生物 165
第三节 广东流沙湾海草床中的浮游生物 166
第四节 广西海草床中的浮游生物 167
第五节 广东柘林湾海的浮游植物 167
第六节 桑沟湾海草床中的浮游植物 168
第四篇 海草生态系统中的碳通量 171
第十章 海草蓝色碳汇的总论 171
第一节 全球海草固碳总量 171
第二节 海草床固碳途径 172
第十一章 海南新村港海菖蒲生物量和碳储存 175
第一节 海菖蒲的茎枝特征 175
第二节 海菖蒲生物量和茎枝密度 179
第三节 海南岛各调查区海草生物量 182
第十二章 新村港泰来藻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季节变化 183
第一节 新村港采样地的海草和生态环境 183
第二节 新村港泰来藻的生产力 189
第三节 新村港水体中细菌碳和碳流向 200
第十三章 大叶藻海草碳通量 204
第一节 天鹅湖大叶藻的生产力 204
第二节 青岛湾大叶藻的生产力 204
第三节 桑沟湾大叶藻场系统碳汇扩增力 205
第四节 荣城俚岛海草生物量 207
第十四章 台湾典型区域海草的碳通量 209
第一节 东沙岛海草碳通量 209
第二节 垦丁海草碳通量 210
第三节 金门海草碳通量 210
第四节 高美湿地中海草碳通量 211
第十五章 影响海草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环境因素 212
第一节 非生物因素 212
第二节 生物因素 217
第十六章 台风对海草生态系统的影响 225
附录1:国家海洋公报中海草状况 229
附录2:海草保护区 234
附录3:海草观测站 236
附录4:图版 237
附录5:彩图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