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第2章 方法:反思性的阐释 17
2.1 范式 18
2.2 范式的基本原理 21
2.3 本书的研究对象 33
2.4 概要 43
第3章 现代性:方言 52
3.1 现代性的要旨与理性的节日 54
3.2 后启蒙的悲观主义 60
3.3 特殊的和独特的理性主义 62
3.4 现代性论述的几个假设 65
3.5 概要 69
第4章 现代性:特殊主义的局限 77
4.1 美国方面 79
4.2 公共方面 90
4.3 行政方面 94
4.4 概要 101
第5章 现代性:科学主义的局限 111
5.1 实证主义的议程 113
5.2 科学命题的地位 115
5.3 伦理型企业 120
5.4 理解 128
5.5 概要 130
第6章 现代性:技术主义的局限 137
6.1 公共行政作为低技术 138
6.2 重视技术的好处 143
6.3 从技艺到技术 147
6.4 社会技术的局限 151
6.5 概要 156
第7章 现代性:企业的局限 161
7.1 动机 163
7.2 复制、竞争和浪费 170
7.3 两次变革浪潮 174
7.4 公共选择的路线 180
7.5 概要 189
第8章 现代性:解释学的局限 197
8.1 公共行政学对意义的探求 199
8.2 再论哈贝马斯 209
8.3 理性的心理学批判 211
8.4 概要 215
第9章 后现代性:方言 223
9.1 后现代性释义 224
9.2 超现实 231
9.3 知识转向 237
9.4 概要 240
第10章 后现代性:想像 249
10.1 理性化的终结 252
10.2 想像界 255
10.3 想像与公共行政 258
10.4 否定的角度 261
10.5 肯定的角度 265
10.6 概要 270
第11章 后现代性:解构 277
11.1 何谓解构? 279
11.2 解构官僚制 286
11.3 概要 314
第12章 后现代性:非地域化 324
12.1 思维特征 325
12.2 思考对象的结构 334
12.3 概要 342
第13章 后现代性:他在性 350
13.1 反法西斯主义 353
13.2 开放性 355
13.3 差异性 365
13.4 反元叙事 367
13.5 颠覆已有的秩序 369
13.6 概要 372
第14章 跋 378
参考文献 381
索引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