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隔震建筑概要 1
1.1 隔震结构 1
1.1.1 基本原理 1
1.1.2 动力学原理 2
1.1.3 隔震结构特点 2
1.1.4 隔震结构优点 3
1.2 隔震技术发展 3
1.2.1 中国隔震技术发展 4
1.2.2 日本隔震技术发展 5
1.2.3 美国隔震技术发展 5
1.2.4 新西兰隔震技术发展 6
1.3 隔震装置简介 7
1.3.1 普通橡胶支座(NRB) 7
1.3.2 高阻尼橡胶支座(HDR) 8
1.3.3 铅芯橡胶支座(LRB) 8
1.3.4 滑板隔震支座 8
1.3.5 摩擦摆隔震支座(FPS) 8
1.3.6 滚动支座 9
1.3.7 滑轨支座 9
1.4 地震中隔震建筑表现 9
1.4.1 美国隔震医院 9
1.4.2 日本隔震建筑 10
1.4.3 中国隔震建筑 14
1.5 隔震建筑中设备抗震优势 15
1.6 隔震建筑地震观测 17
第2章 隔震结构概念设计 18
2.1 隔震建筑适用范围 18
2.1.1 适用建筑类型 18
2.1.2 适用结构类型 18
2.1.3 隔震结构高宽比 18
2.2 隔震结构高度 19
2.3 隔震建筑场地 21
2.3.1 适宜场地 21
2.3.2 Ⅳ类场地 22
2.3.3 近断层场地 22
2.3.4 软弱地基和液化地基 22
2.4 隔震层位置 22
2.5 隔震支座配置方法 23
2.6 隔震支座标高要求 24
2.7 隔震结构基本要求 24
2.8 隔震结构设计流程 25
2.9 隔震结构设计的计算方法 26
2.10 隔震结构设计还应考虑的问题 27
第3章 叠层橡胶支座 28
3.1 概述 28
3.2 支座组成材料力学性能 30
3.2.1 橡胶 30
3.2.2 铅 32
3.2.3 钢板 33
3.3 叠层橡胶支座控制参数 34
3.3.1 第一形状系数S1 34
3.3.2 第二形状系数S2 35
3.4 叠层橡胶支座性能 35
3.4.1 竖向性能 35
3.4.2 水平性能 41
3.5 叠层橡胶支座的耐久性 46
3.5.1 老化性能 46
3.5.2 徐变 47
3.5.3 疲劳性能 47
3.5.4 耐火性 47
3.6 温度影响 48
3.7 影响叠层橡胶支座性能的其他要素 48
3.8 叠层橡胶支座的设计与检验 49
3.8.1 分类 49
3.8.2 连接件的设计 50
3.8.3 支座性能检验 52
第4章 高阻尼橡胶支座 58
4.1 概述 58
4.2 高阻尼橡胶材料 59
4.2.1 高阻尼橡胶材料 59
4.2.2 高阻尼橡胶性能 60
4.3 高阻尼橡胶支座竖向性能 63
4.3.1 竖向刚度 63
4.3.2 竖向拉应力 63
4.4 高阻尼橡胶支座水平性能 64
4.4.1 滞回曲线 64
4.4.2 滞回曲线的数值模型 66
4.4.3 高阻尼隔震支座水平极限变形 67
4.5 其他性能 67
第5章 滑板支座 68
5.1 概述 68
5.2 滑板支座分类 69
5.2.1 弹性滑板支座 69
5.2.2 刚度滑板支座 70
5.3 滑板支座材料 70
5.3.1 滑移材料 70
5.3.2 滑移面板 71
5.3.3 底座 71
5.4 滑板支座性能 71
5.4.1 竖向性能 71
5.4.2 水平性能 71
5.4.3 计算模型 72
5.5 老化性能 72
5.6 支座检验要求 72
第6章 摩擦摆隔震支座 74
6.1 概述 74
6.2 支座构造及材料 74
6.3 支座水平性能 76
6.4 支座计算 77
6.5 计算软件计算模型 78
6.5.1 摩擦力-变形关系 78
6.5.2 摆力-位移关系 79
6.6 支座检验要求 79
第7章 阻尼器 81
7.1 概述 81
7.2 液体黏滞阻尼器 82
7.2.1 原理 82
7.2.2 布置要求 82
7.2.3 阻尼器性能 83
7.2.4 力学性能 84
7.2.5 耐久性 85
7.2.6 疲劳及温度性能 86
7.2.7 耐火性 86
7.2.8 阻尼器设计参数的取值方法 86
7.3 金属滞变阻尼器 87
7.3.1 铅阻尼器 87
7.3.2 钢棒阻尼器 89
第8章 隔震结构反应谱计算 91
8.1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 91
8.2 隔震层刚度和阻尼比 94
8.2.1 隔震支座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取值 94
8.2.2 隔震层刚度和阻尼比计算 94
8.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94
8.4 隔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 95
8.4.1 地震影响系数 95
8.4.2 隔震结构地震最大影响系数调整 97
8.5 隔震结构振型阻尼比 97
8.5.1 振型阻尼计算方法 97
8.5.2 振型阻尼简化计算 98
8.6 楼层剪力最小值要求 100
8.7 扭转计算 100
8.8 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特征 101
8.9 隔震结构反应谱法计算实例 101
第9章 隔震结构时程计算方法 104
9.1 概述 104
9.2 地震波的选择 104
9.3 结构分析模型 106
9.4 叠层橡胶支座水平向计算模型 107
9.4.1 普通叠层橡胶支座 107
9.4.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 108
9.4.3 高阻尼橡胶支座 112
9.5 叠层橡胶支座的轴向计算模型 113
9.5.1 轴向压缩 113
9.5.2 轴向拉伸 114
9.6 滑动隔震支座计算模型 115
9.7 黏滞阻尼器计算模型 115
9.8 抗倾覆装置计算模型 116
9.9 隔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117
9.9.1 快速非线性分析(FNA) 117
9.9.2 直接数值积分法 118
9.10 动力时程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121
9.11 时程分析软件介绍 121
9.1 1.1 定义连接单元参数 122
9.1 1.2 指定连接单元 124
9.1 1.3 定义时程函数、时程工况等 124
第10章 隔震结构减震系数计算法 126
10.1 概述 126
10.2 减震系数计算 126
10.2.1 减震系数计算步骤 126
10.2.2 结构计算模型 126
10.2.3 地震波选择 127
10.2.4 时程分析计算 128
10.2.5 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地震倾覆力矩 128
10.2.6 减震系数计算 128
10.2.7 采用非隔震设计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 128
10.2.8 隔震结构强度验算 129
第11章 隔震层的设计 130
11.1 概述 130
11.2 隔震层的偏心率 130
11.3 隔震层的抗风及隔震层弹性恢复力设计 132
11.3.1 隔震层抗风设计 132
11.3.2 隔震层弹性恢复力验算 132
11.4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的位移与限值 132
11.5 隔震支墩设计 133
11.6 隔震层构造要求 133
11.6.1 隔震层梁板构造要求 134
11.6.2 隔震支座、阻尼装置的连接构造 134
11.7 降低隔震层位移设计方法 134
11.8 转换构件设计 136
11.8.1 砌体托墙梁设计 136
11.8.2 混凝土结构转换梁设计 139
11.9 隔震层设备及管线等处理 141
第12章 上部结构及下部结构设计 152
12.1 概述 152
12.2 上部结构设计 152
12.2.1 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取值 152
12.2.2 上部结构竖向水平地震作用取值 153
12.2.3 上部结构强度验算及构造措施 153
12.2.4 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155
12.3 下部结构设计 156
12.4 基础设计 157
第13章 高层建筑隔震设计 159
13.1 概述 159
13.2 混合隔震方法 161
13.2.1 混合隔震技术的概念 161
13.2.2 混合隔震的隔震支座布置 163
13.2.3 滑移支座摩擦系数 163
13.2.4 摩擦承压比 163
13.3 高层隔震结构阻尼比取值 164
13.4 高层隔震建筑高宽比 164
13.5 高层隔震抗倾覆设计方法 166
13.5.1 上部结构的布置原则 166
13.5.2 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影响 169
13.5.3 抗倾覆验算 169
13.5.4 提高隔震支座的抗拉能力 170
13.6 抗风设计 170
13.6.1 高层隔震建筑的风反应 170
13.6.2 高层隔震建筑抗风设计措施 172
第14章 框架结构隔震设计 175
14.1 工程概况 175
14.2 隔震方案 175
14.3 计算分析 179
14.3.1 计算模型 179
14.3.2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动力特性 179
14.3.3 抗风设计 180
14.3.4 隔震支座长期面压 181
14.3.5 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 181
14.4 隔震层设计 184
14.5 上部结构设计 184
14.6 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185
14.6.1 隔震层支墩设计要求 185
14.6.2 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185
14.7 结论 185
第15章 框架-剪力墙隔震设计 187
15.1 工程概况 187
15.2 隔震方案 187
15.3 计算分析 190
15.3.1 计算模型 190
15.3.2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动力特性 191
15.3.3 抗风设计 191
15.3.4 隔震支座长期面压 193
15.3.5 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 193
15.4 隔震层设计 196
15.5 上部结构设计 196
15.6 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197
15.6.1 隔震层支墩设计要求 197
15.6.2 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197
15.7 结论 197
第16章 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 199
16.1 工程概况 199
16.2 隔震方案 201
16.3 计算分析 204
16.3.1 计算分析模型 204
16.3.2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动力特性 204
16.3.3 隔震层抗风验算 204
16.3.4 隔震支座的竖向压应力验算 205
16.3.5 水平向减震系数 206
16.3.6 水平向减震系数β、隔震后的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隔震措施 206
16.3.7 隔震层支座在罕遇地震剪力下的水平位移验算 206
16.3.8 罕遇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隔震支座的最大拉应力分析设计 208
16.4 上部结构设计 212
16.5 隔震层设计 212
16.6 隔震层以下结构的设计 212
第17章 框架-核心筒隔震设计 214
17.1 工程概况 214
17.2 隔震方案 216
17.3 计算分析 219
17.3.1 计算模型 219
17.3.2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动力特性 219
17.3.3 抗风设计 220
17.3.4 隔震支座长期面压 221
17.3.5 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 221
17.4 隔震层设计 224
17.5 上部结构设计 225
17.6 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225
17.6.1 隔震层支墩设计要求 225
17.6.2 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225
17.7 结论 226
第18章 隔震结构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227
18.1 概述 227
18.2 施工机具 228
18.3 支座和阻尼器进场检验 228
18.3.1 支座 228
18.3.2 阻尼器 231
18.4 隔震支座安装施工 231
18.5 阻尼器安装要求 239
18.6 管线安装要求 239
18.7 隔震缝 239
18.8 工程验收 240
18.8.1 支座安装 240
18.8.2 阻尼器安装 241
18.8.3 柔性连接 241
18.8.4 隔震缝 241
18.9 隔震建筑维护 241
18.9.1 维护要求 242
18.9.2 标识设置 242
参考文献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