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 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
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6
四、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 12
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 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5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5
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8
三、正确看待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
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变 2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端 2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3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3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3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40
一、研究对象 40
二、研究任务 41
三、概念和范畴 43
四、理论体系 45
第五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 47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7
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49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创造 52
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57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57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59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61
四、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局限 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66
一、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66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69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72
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初步体现 75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宪法原则的确立 8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成 8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熟定型 84
第三章 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8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86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地位 86
二、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规定 88
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89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91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 91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93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95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98
一、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 98
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变化 100
三、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实现 103
四、澄清对国有经济的若干片面认识 104
第四节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08
一、为什么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08
二、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 109
三、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发展 110
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112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 113
第五节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15
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15
二、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18
三、推动“三权分置”改革 12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3
第一节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 123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 123
二、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126
三、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128
四、市场经济的长处 1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 131
一、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 131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 132
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 13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 13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138
一、发展目的 138
二、所有制结构 139
三、分配制度 140
四、调节方式 140
五、开放模式 141
六、经济民主 142
第四节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 144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147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对立统 149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 151
一、国有企业的性质 151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152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3
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54
五、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分类改革 155
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57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59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159
二、商品市场 161
三、土地市场 163
四、劳动力市场 164
五、金融市场 166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168
一、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发展 168
二、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三个维度 170
三、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171
四、微观市场决定,宏观政府主导 173
五、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75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 176
第一节 按劳分配 176
一、按劳分配的实质 176
二、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178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 180
四、关于以按劳分配为主 182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184
一、多种分配方式的形成 184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185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 187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89
一、国民收入的概念 189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90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90
第四节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92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 192
二、重视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问题 194
三、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195
第五节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196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6
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199
三、收入差距与财产差距 202
四、市场化能否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203
五、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05
第六节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06
一、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 206
二、效率和公平的多重含义 209
三、把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相结合 211
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13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家调控 21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调控的性质 216
一、国家和政府 216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属性 21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的依据 220
第二节 国家经济调控体系 222
一、国家调控和宏观调控 222
二、国家经济调控的目标 224
三、国家调控的组织 225
四、国家经济调控的能力 230
第三节 宏观调控 231
一、宏观调控的意义 231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233
三、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 235
第四节 结构调控 237
一、结构调控的重要意义 237
二、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 239
三、把优化结构与增加总量相结合 240
第五节 市场调控 241
一、市场调控或市场监管的含义 241
二、商品市场监管 243
三、生产要素市场监管 244
第六节 生态调控 247
一、生态调控的内涵 247
二、生态调控面临的挑战 248
三、完善生态调控的基本思路 250
第七节 民生调控 251
一、民生调控和民生保障的内涵 251
二、健全民生保障体制 253
三、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 254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257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257
一、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257
二、改革与革命 259
三、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260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 261
一、激进式改革 261
二、渐进式改革 262
三、对渐进式改革经验的不同解释 263
四、中国为什么走渐进式改革之路 266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268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268
二、整体协调与局部改革相结合 269
三、双轨过渡与增量先行相结合 272
四、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 273
五、增长与稳定相结合 274
六、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276
七、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 277
八、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79
九、目标与过程相结合 280
第四节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82
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选择 282
二、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更好结合起来 283
三、坚持完善渐进式改革方式 284
第八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286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表现和影响 286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86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89
三、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292
四、依附性发展与自主发展 296
五、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 299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302
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02
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03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304
四、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306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307
第三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 308
一、对外开放的历程 308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 312
三、利用外资的发展 315
四、人民币国际化 317
五、推进“走出去”战略 320
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321
第四节 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25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 325
二、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326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措施 330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3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质 332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32
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334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35
四、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38
第二节 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41
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 341
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三重优势 344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 347
四、科学认识“中等收入陷阱” 350
第三节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54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354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355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356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57
一、中国城市化历程与经验教训 357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358
三、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任务 360
第五节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61
一、自主创新战略的内涵 361
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 362
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要求 363
第六节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64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提出 364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365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366
第七节 中国特色区域发展道路 367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 367
二、区域发展总体格局 369
三、统筹区域发展 371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图景 372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74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