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日落紫禁城政治风云民主共和的曙光 3
孙中山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因是“持不同政见的危险分子”而被驱逐 3
袁世凯小站练兵成为中国军界的明星,而康有为一个劲地向光绪皇帝下功夫 8
袁世凯、李鸿章、曾国藩三个汉人成功的因素各不一样,可遇到同样的难题 14
盟会成立,孙中山当上了“本党总理” 18
革命思潮在南方涌起,王朝叛逆,多出于南方 21
皇权统治的末日 25
黎元洪糊里糊涂就当上了武汉新政府的都督,袁世凯借机东山再起了 29
“既然已经选了总统,那么我坐在什么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谈和了。” 33
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 38
孙中山总统椅子还没有坐热,袁世凯就将权力夺了过来,夺权之后的袁氏马上变了脸 40
共和与专制的较量 46
袁氏专制形成 46
唐绍仪拂袖而去 49
混合内阁、政党内阁、超然内阁 52
陆征祥内阁的风波 55
张振武之死 59
“民国政党,唯我独大” 66
孙、黄联袂北上的误导 69
复辟与反复辟 73
袁氏帝王思想的多元成因 73
辛亥后两股复辟势力的交错 78
“日本希望贵总统再高一步” 82
帝制发轫的信号:洋顾问著《共和与君主论》 86
“筹安会”推波助澜 89
梁士诒后来居上 93
洪宪帝制粉墨登场 95
全国讨袁的声浪 97
中华革命党的斗争 100
孙黄重携手 103
梁启超师生的猛醒 107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11
蔡锷一去不复返 114
蔡锷与云南独立 117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124
独夫民贼之死 128
百年回顾中华革命党始末&施方白 133
辛亥革命杂记&沈钧儒 146
辛亥革命回忆片断&程潜 150
戌戊维新的百日纪事&胡绳 168
第二篇 黎明前的黑暗政治风云北洋军阀新格局 197
革命成功,孙中山却空前的感到孤独 197
黄兴、蔡锷病死:南方阵营失去了两大主将 201
湖南是南北阵营相峙的过渡地带 207
陆荣延连夜班师,终于抢到了广东督军一职,要广东不要湖南 209
段黎府院之争 214
无论论经历和实权,段祺瑞从心眼里瞧不起黎元洪 214
张作霖崛起于奉天 219
冯国璋北上调停,赶上了黎段剧烈政争,他感到北京实在是个是非窝 222
督军团的形成,是黎元洪失败的根源,而黎本人还在以一个人和全国上百万军队独立作战 227
黎免段职:黎元洪越接近胜利,跌的那一跤就越大 232
北京政潮涌动,辫子帅张勋决定孤注一掷 234
徐树铮说:“张勋是复辟脑袋,先让他去做,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238
明争暗斗和南北战争 242
冯国璋是何等聪明之人,自己要与姓段的争北洋首领地位,就得与其在南方问题上斗法 242
广东问题:孙中山顾此失彼,一直掌握不了全局 244
段祺瑞闻听直派四督军的联名通电,好像又被人重踢了一脚 249
曹锟突然反目,冯国璋进退失据,章法大乱 253
段祺瑞不买冯国璋的帐,必买一个人的帐:日本公使林权助 256
吴佩孚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北洋骁将,在全国名声雀起 258
北洋军阀新势力划分 261
南北战争还是南北和平:曹锟是最举足轻重的人物 261
1919年,中国失去了一次南北统一的机会 264
七省反皖同盟开始并不直接反对段祺瑞,而是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267
“西北王”强,还是“东北王”盛,张作霖将了徐树铮一军 270
从直奉联合到直奉战争,吴佩孚又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275
张、段、孙及直联盟虽然可怕,最可怕的还是自己人 281
冯玉祥回师北京,使曹锟成为任期最短的民国总统 285
百年回顾回忆李大钊先生&梁漱溟 289
五四运动的回忆&张国焘 293
第三篇 血的奠基政治风云旭日东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03
中国人陈独秀与俄国人维金斯基握手,中国政治舞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03
毛泽东从组织一个学会的工作中,全面地锻炼提高自己的才干 308
各地党支部的发起人和成员,大部分成了中共早期领导人 314
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没有参加而当选书记,陈公博去了又吓得跑回去了 325
云南人、广西人皆不可靠,广东人陈炯明由后台跳到前台 335
孙中山的“北伐梦”与陈炯明的“南粤王” 341
陈炯明兵变 345
蒋介石在广东起家 349
腥风血雨中建立的蒋家王朝 357
蒋介石双喜临门:美人与权力 357
日本人转而想支持蒋介石,张作霖被换马已势在必行 364
日本人放弃了张作霖,蒋介石却得到了张学良,东北问题仍是个隐患 366
国民党三大:蒋家天下陈家党 369
蒋介石削藩:先解决桂系和冯玉祥,下一个就是阎锡山 372
蒋、冯、阎中原大战,骑墙的张学良助了老蒋一把 377
黄埔建军 383
南昌起义,打向反动派的第一枪 393
南昌起义,周恩来开始进入中共军事指挥高层 393
周、朱、贺、叶、刘:南昌起义造就的中共领导人 396
蒋介石认识到:“和赤匪打仗”,打的是组织、训练、宣传和战术 400
中共和蒋介石各请了一个德国军事顾问,前一个请的有水分,后一个请的,却货真价实 403
军事上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408
黑夜中的指路明灯:毛泽东 408
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掌军权,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功不可没 412
毛泽东平生“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416
毛泽东说:张国焘这个人是爱军权的,不要让他失望 420
张国焘分裂中央意图明显,叶剑英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 423
三大主力会师 427
百年回顾我在北伐途中&郭沫若 432
二七大罢工亲历记&罗章龙 462
百色风暴&莫文骅 474
朱毛井冈山会师亲历记&陈士榘 515
第四次至第五次反“围剿”&黄克诚 519
长征前的秘密准备&李维汉 529
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伍修权 533
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张闻天 538
长征的艰难历程&叶剑英 542
回忆红二方面军&贺龙 546
第四篇 抗战烽火政治风云“九一八”国难 557
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557
石原构想 561
东三省沦丧 566
事变中的张学良与蒋介石 567
伪满洲国开场 570
“一·二八”上海抗战 573
人民群众的抗日浪潮 576
东北义勇军的崛起和失败 581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583
察东事件 583
“何梅协定” 587
“河北事件”,向中国当局进行新的要挟 588
“一·二九”运动 590
日本策动的“华北自治”运动 593
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 596
瓦窑堡会议和中共白区工作的转变 596
“共组北方联合战线” 599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603
“打通共产党的关系” 606
国共上层的初步接触 609
西安事变与国共第二次合作 613
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613
两广事变 617
蒋介石支持的绥远抗战 621
东北军、十七路军与中共的关系 623
从洛川会谈到肤施会谈 626
西安事变的爆发 629
事变震惊中外 631
释蒋和平解决 634
全国抗战的准备 639
国共合作局面的初步形成 639
中共为迎接全国抗战的努力 642
国共谈判联合抗日 644
国民党的抗战准备 652
泸沟桥事变:抗日高潮的掀起 658
卢沟桥的枪声 658
中日双方对事变的反应 664
七七事变后的战端 671
国共第二次握手与抗战高潮的掀起 676
华北争夺战 681
淞沪大血战 698
上海的战略地位 698
虹桥事件——“八·一三”事变爆发 700
血梁上海滩 702
南京保卫战 707
南京大屠杀 711
血战台儿庄:从徐州到武汉 714
津浦路南北燃起战火 714
临沂、滕县保卫战 716
台儿庄保卫战 718
徐州战及中国守军的撤退 722
保卫大武汉 730
战前形势与战略部署 730
武汉保卫战 732
武汉失陷 734
第三次长沙会战 737
空袭日本与浙赣战役 743
鄂西会战 750
常德会战 756
经济状况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762
国家金融垄断网的建立 769
开发重工业 776
民族资本的艰难发展 779
民族资本的集中趋势 783
百年回顾西安事变亲历记&宴道刚 787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时的情况&沈醉 797
“九·一八”事变亲历记&姜明文 802
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失败&王化一 806
张学良三次派我去陕北红区&周相臣 820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钮先铭 823
目睹平型关战役的前前后后&杨成武 828
台儿庄战役亲历记&王仲廉 836
我所经历的百团大战&李德生 844
战斗在敌后的最前线&肖克 852
第五篇 命运的决战政治风云重庆谈判:蒋介石的鸿门宴 855
蒋介石在重庆摆下鸿门宴,斯大林来电报说,毛泽东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 855
毛泽东和蒋介石各自亮出谈判的底牌 859
谈判快结束了,蒋介石有一句“肺腑之言”要对毛泽东说 862
毛泽东在重庆的穿梭访问 864
刘少奇勇担重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东北 866
国内烽火四起,美国扮演了一个十分奇怪的角色 872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场之外的对比 882
国民党“志大才疏”的进攻计划,连美国人也没信心 892
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 900
大决战——三大战役 909
旧王朝的覆灭与新政权的建立 920
从延安到西柏坡,毛泽东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920
小河会议:一个小山村改变了战场上的军事部署 923
城南庄:毛泽东已经开始考虑建立一个新国家了 931
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北上,周恩来为此倾注了心血 938
百年回顾淮海战役始末&杜聿明 945
邓小平在大决战中&毛毛 964
回首渡江战役&邓小平 978
第六篇 百废待兴政治风云开国盛典 991
毛泽东:北平最好不打 991
天安门换来崭新的容姿 1004
天安门迎来共和国大典 1010
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1016
《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广场上空 1021
庆典礼炮为何定为28响 1024
城楼上,宋庆龄望见了孙中山画像 1025
李济深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028
张澜着土布长衫出席大典 1031
黄炎培写下《天安门歌》 1036
八大灯笼与共和国同时诞生 1041
东半球最大的手工肖像 1044
两条横标的博大内涵 1048
大部分开国大典胶片化为灰烬 1048
“实况转播”首创于开国大典 1050
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建设 105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05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05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通过 1059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1061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64
党和军队建设以及外交、文化工作 1066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069
以苏为鉴,探寻新路 1069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072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076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 1078
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080
从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 1082
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085
揭开共和国对外关系新的一页 1089
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订对外方针政策,新的对外基本方针的制订 1089
《共同纲领》关于新中国对外方针政策的规定 1094
全国解放时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在华尚存的特权和势力情况 1105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的概况 1106
亚非会议及“万隆精神” 1112
亚非会议的召开 1112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外交 1113
亚非会议的重大意义 1115
附:亚非各国万隆会议最后公告 111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1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简要经过 11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丰富而严密的内容和特点 1127
曲折中发展的政治形势 1132
历史性的盛会——举世瞩目的中共八大 1132
八大前后毛泽东眼里的邓小平 1137
新中国的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 1139
《正处》是一篇熠熠生辉的重要论著,它修改了十几遍 1145
百花齐放春满园 1151
从和风细雨到急风暴雨 1155
毛泽东智斗赫鲁晓夫 1161
宜将剩勇追穷寇 1175
解放广州,林彪与陈赓各有主张 1175
徐向前和阎锡山临阵磨枪,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1180
毛泽东盛赞邓小平: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小平却说:“蒋介石到哪里,哪里就打败仗” 1182
蒋介石台北匆匆“复职”,电逼“代总统”下台;杜鲁门并不买帐,宴请李宗仁到白宫赴宴 1184
毛泽东一生中第一次出国访问 1187
西藏和平解放,邓小平和18军军长张国华是有功的 1192
解放战争以来最惨烈的一幕:九千壮士喋血台湾海峡 1194
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对中国和台湾态度的转折点,蒋介石无疑是战争的唯一受益者 1196
出兵前夜,中国代表曾向安理会指控美军驻台 1198
朝鲜问题的来龙去脉 1199
决定抗美援朝 1202
百年回顾“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日报》 1218
亩产13万斤“大卫星”的幕后&王定 1222
处理高饶事件始末&薄一波 1232
第七篇 曲折道路山雨欲来风满楼 1251
一波三折的“四清”运动 1251
“合二而一”批判的真相 1258
翦伯赞被错误批判 1265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270
江青炮制《纪要》,文苑百卉凋零 1278
林彪、江青一伙的文字狱 1287
“乒乓外交”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2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295
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1302
与西方发达国家建交的热潮 1305
中美联合公报打开中美关系之门 1309
尼克松同周总理历史性握手 1310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1310
周总理同尼克松会谈 1313
姬鹏飞同罗杰斯谈双边关系 1314
中美两国联合公报商谈经过 1316
附:中美上海公报 1319
中日联合公报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323
毛泽东晚年划分“三个世界” 1331
中苏大论战和中共“九评”裂痕 1341
与苏联决裂 1363
多事之秋的1956 1363
第二次出访莫斯科 1366
西藏平叛纪实 1374
和平解放前夜,达赖和班禅尽释前嫌 1363
阿沛·阿旺晋美成为西藏解放的和平使者,但他隐隐地有些不安 1378
班禅大师还未进藏,他就愤怒地说:“这个脓疱总有一天要破的。” 1381
班禅不幸而言中:七年之后,死灰复燃的叛军挑起札羹事件,骚乱一步步升级 1383
百年回顾 1383
1959年庐山会议纪事&李锐 1389
庐山风云&黄克诚 1415
鲜为人知的“文革”发动内情&李雪峰 1448
毛泽东巡视南方&李德生 1460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李德生 1464
“九·一三”事件的处理经过&符浩 1504
第八篇 重振雄风政治风云力挽狂澜:“四人帮”的覆灭与邓小平的复出 1513
第二次复出,邓小平得益于他是中央苏区的“毛派的头子”,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 1513
复出后的两年中,邓小平多次挫败“四人帮”,主要是他“从不搞阴谋诡计” 1516
身为“桃花源中人”,宁可再次被打倒,也不愿为文化大革命树碑立传 1520
民心不可欺:“总理遗言”竟成“头号反革命事件”,却为天安门群众运动做了舆论准备 1524
“四人帮”的覆灭——世纪末的最后一搏 1527
过渡时期的政治人物华国锋 15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1536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536
大审判——以人民的名义 1541
大平反——重新评价历史 1544
第三代集体领导的核心是江泽民总书记 1548
幕前幕后:中英联合声明的发展 1552
邱吉尔说:只要我还活着,就享有香港的主权! 1552
毛泽东深思熟虑:收复香港要等待时机 1554
1967年《人民日报》号召解放香港 1556
智斗“铁娘子”,邓小平不怒而威:香港主权不容讨论! 1559
邓小平拍案大怒:不能在香港驻军,那还叫什么中国领土? 1562
“光荣撤退”的“离港总督”彭定康 1565
拨乱反正后外交的修复 1569
70年代中美关系的简要回顾 1569
80年代初期中美联合抗苏局面的形成 1571
里根政府第一任期8·17公报与中美两国相互政策的调整 1574
8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基础的动摇最终危及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 1578
布什政府后期的中美关系 1584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1585
经济展望战略大调整: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1590
从小岗开始的农村巨变 1590
政社分开:“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1594
企业的扩权试点——渐进式改革的最初切入点 1597
流通体制的初步改革和“流而不通”局面的初步改观 1600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扬起所有制改革的大旗 1604
引入市场因素的最初探索 1607
1979~1984年的改革收获:经济的全面活跃和农村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1611
农村的崛起与城市的变革 1613
第二个“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 1613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1616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双管齐下 1620
百万大裁军——军队体制改革迈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162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改革再上新台阶 1626
经济对外开放的决策与格局 1635
改革的历史坐标:中国处于初级阶段 1635
改革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639
1984~1988年:全面改革带来经济的加速发展 1645
改革与开放的双子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647
“杀出一条血路”:试办经济特区 1650
沿海大开放 1653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与“洋浦风波” 1656
百年回顾《人民日报》与天安门事件&余焕春 1664
粉碎江青“四人帮”的斗争&张耀祠 167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沈宝祥 1700
第九篇 宏伟蓝图政治风云天安门迎来新领导人 1711
含笑走下天安门 1711
皇家圣地与人民乐园 1713
古城楼笑迎游人 1717
邓小平说:这场风波迟早要来 1725
天安门迎来第三代领导人 1729
两代领导集体顺利交接 1733
改革攻坚的新阶段 1738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1738
“市场”的困扰 1741
平地春雷: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发表 1744
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1749
新的改革大潮的涌起 1752
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创共和国外交春天 1756
欧洲的对外政策在经历重大变化 1756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德友好合作关系 1758
中英关系回顾与展望 1763
法国以最长的红地毯迎接江泽民 1768
编织中国与东西欧友谊的长虹 1779
法国十分期待李鹏 1784
委员长首访西欧三国 1788
李瑞环在瑞典饮250年前的中国热茶 1790
江泽民非洲六国之行和胡锦涛出访拉美 1792
对中亚决不“输出经济改革模式” 1809
钓鱼岛问题使中日关系蒙上阴影 1820
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美 1827
百年回顾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陈锡添 1832
“要吃米找万里”民谣的来龙去脉&吴象 1847
结篇 继往开来政治风云世纪大阅兵 1865
天安门再次大整容 1865
50万军民翘首期盼 1869
世纪大阅兵 1871
祝福祖国明天 1873
百年盛典迎香港 1876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 1876
“基本法”——香港特区的“小宪法” 1879
彭定康,“定康”吗? 1886
辉煌时刻 1894
万众欢腾迎澳门 1912
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1912
澳门基本法问世 1916
“澳人治澳”澳门历史的新起点 1920
两大辉煌交映 1923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深刻背景 1925
世界历史发展处于大转折时期 1925
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1935
“三个代表”思想的酝酿和提出 1955
第三代领导集团的生产力发展思想 1955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先进文化发展思想 1962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为人民谋利益思想 1971
“三个代表”思想的系统提出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