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建构新的诗歌形态 1
第一章 解放区诗歌的发生 17
第一节 解放区诗歌的生成环境 25
一 战时的供给制生活与战时的文艺政策 25
二 延安文化人的人际关系 33
三 战时延安的文化语境 44
第二节 延安诗歌与延安的文学刊物 52
一 延安诗作:多种形式试验与散文化的诗歌方向 56
二 延安的文学刊物:纪念延安诗歌探索之路 67
第二章 解放区诗歌的理论建构:“大众化”与“民族形式” 79
第一节 对诗歌大众化的理论探求 82
一 抗战语境中的诗歌大众化 82
二 有关新诗大众化的方法与途径讨论 88
三 有意识地培养“大众自己的作家” 96
四 朗诵诗运动的有关理论探讨 99
第二节 新诗的理论建构:“民族形式”的讨论 104
一 文学“民族形式”讨论的意识形态背景 104
二 文学“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共同前提 107
三 构建现代诗歌的“民族形式” 113
第三章 解放区的街头诗运动:诗歌宣传与诗歌的大众化 123
第一节 作为抗战动员的街头诗运动 127
一 街头诗的发起及其宣传性质 127
二 延安的街头诗——对大众的宣传与大众的娱乐活动 143
第二节 对街头诗诗体形式的探索 151
一 延安街头诗人的自由体形式 151
二 盐阜地区的街头诗特点与大众写作 161
第四章 论延安著名诗人的诗风“转变” 172
第一节 何其芳的《夜歌》:复杂矛盾的“自我”之歌 172
一 面向自我心灵的诗作:独白的“夜歌” 177
二 有歌唱也有反思:“夜歌”以外的歌 191
第二节 卞之琳《慰劳信集》的诗“趣”与格律 200
一《慰劳信集》的诗“趣”:诗质上的个性化特征 206
二《慰劳信集》的格律:诗形上的个性化特征 216
第三节 艾青:变化的主题与不变的风格 227
一 诗作情感取向的复杂与写景诗风格的渐趋明朗 229
二 诗论:坚持作家的独立意志与独立精神 253
结语 262
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