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总论 3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特质 5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 11
第二章 中国哲学史之分期及其特色 19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之分期 21
第二节 各期之内容与特色 22
第三章 中国古代思想 39
第一节 古代思想之界定及其意义 4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内容 42
第二篇 先秦哲学 53
第四章 孔子 53
第一节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之地位 55
第二节 孔子的根本关怀及其回应之道 56
第三节 忠恕一贯与义命对扬 59
第五章 孟子 69
第一节 孟子在先秦儒学中的地位 71
第二节 性善论与人禽之辨 73
第三节 知言养气与义利之辨 78
第四节 仁政王道与王霸之辨 81
第六章 荀子与《中庸》、《易传》的思想 85
第一节 荀子思想何以为歧出 87
第二节 化性起伪如何可能 89
第三节 《中庸》与「诚」的哲学 93
第四节 《易传》的道德形上学 96
第七章 老子 101
第一节 道法自然 103
第二节 可道、可名与常道、常名 104
第三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107
第四节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112
第五节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115
第六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18
第八章 庄子 125
第一节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127
第二节 逍遥无待之游 130
第三节 天籁齐物之论 134
第四节 心斋与坐忘 137
第五节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142
第九章 墨家及名家哲学 149
第一节 墨子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特色 152
第二节 墨子的理想社会与价值标准 156
第三节 墨子的政治观与文化观 161
第四节 墨子思想的价值与限制 165
第五节 墨辩与名家 170
第十章 韩非子 177
第一节 韩非子的思想特色 180
第二节 韩非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 182
第三节 韩非政治哲学之开展与极成 185
第四节 韩非思想之限制 191
第三篇 汉代哲学 199
第十一章 从黄老之学到《淮南子》的会通儒道 199
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学 201
第二节 陆贾的「无为而治」与贾谊的「德有六理」 204
第三节 《淮南子》的「道」与气化宇宙论 209
第四节 《淮南子》的形神观与养生论 212
第五节 《淮南子》的「无为」与礼义法度 215
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应」与阴阳五行 221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论 223
第二节 董仲舒的「贤良对策」 228
第三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 231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人相应」 234
第五节 董仲舒的「三统说」 240
第十三章 汉代思想的两种发展:扬雄与王充 245
第一节 扬雄的《太玄》 247
第二节 扬雄的《法言》 251
第三节 王充的「疾虚妄」 257
第四节 王充的「性成命定」 263
第四篇 魏晋玄学 271
第十四章 从品鉴人物到言意之辨 271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兴起 273
第二节 《人物志》的才性观与人物的品鉴 275
第三节 「四本」的意义 281
第四节 荀粲的「言不表意」 285
第五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 288
第十五章 正始玄学:何晏和王弼的贵无论 293
第一节 何晏的「道本无名」 295
第二节 王弼论「圣人有情」与「圣人体无」 298
第三节 王弼之「大衍义」与「统之有宗」 300
第四节 名号与称谓 306
第五节 道之无所限定 310
第十六章 从嵇康的自然到郭象的独化 315
第一节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317
第二节 《郭象注》的「寄言出意」及「迹冥论」 323
第三节 郭象的「逍遥」与「独化」 327
第四节 郭象的「天刑之」 331
第五节 裴頠的「崇有论」 332